黑龍江民間剪紙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在紙尚未普及以前,居住在黑龍江的蒙、滿、索倫、漢人們就已用薄片的金屬、絹帛、魚獸皮、樺樹皮等鏤空剪刻各種圖紋和形象了。
  
多少年來,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黑龍江的傳統剪紙的鮮明特色。它多採用「剪影起花」(即陰刻)的方式剪出形象,再用松煙燻黑,在畫面鏤空處的背面襯以五彩紙片,具有白山黑水的東北雪域的、對比強烈、爽朗濃重的風格。這種形式非常適宜貼於牆面,而北疆天寒地凍,窗紙結滿厚厚的雪霜,是不便於貼窗花的。由於套襯色的必要,這種剪紙的線條一般粗而且有力,形成的分割也比較整體,以便有充分的黑色線型的份量,壓住斑斕色彩對形的干擾。
  
以山東為主闖關東而移去的內地人,也把各地的窗花剪紙帶到黑龍江。她們的作品開始較為固執地堅持著關內漢族不同區域的傳統剪制方法和審美趣味,這不僅影響到本地原有的風格,也把內地剪紙紋樣的文化象徵滲透入其中,生成異域文化的混血兒——陰陽並舉、剛柔相濟、粗中見細藝術獨秀的黑龍江剪紙。
  
──轉自《世界旅遊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7月19、20日在洛杉磯市小東京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豆腐節(Tofu Festival),吸引了近四萬名觀眾前來參觀購物,品嚐各類豆腐小吃。活動由小東京服務中心主辦,主要展示日本的豆腐食品和傳統文化,今年是第八屆,不僅提供了幾十種豆腐食品,還設舞台表演,並出售日本瓷器、泰國油紙傘、中國剪紙等工藝品。
  • 河北蔚縣50年代出了個王老賞,一時成為河北剪紙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將一般畫稿轉換成剪、刻紙語言的能力,並完善了傳統刻紙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為可脫離民俗背景而獨立欣賞的工藝品。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