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怎樣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大紀元8月25日訊】

健康心理的維護是現代人所必須注重的一種心理教育內容,也是預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因每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遭遇的問題各异,也就沒有一套用于各人而皆准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紹的原則或方法幷不見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爲生活本是一種藝術,運用妙否,全在乎心。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蘇拭有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此道的僅僅是知人難,不知他老人家可否知道:知人雖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悲自憐者因幼時的過分依賴,競爭中的多次失敗,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一我不行。”于是束縛自我、貶抑自我。結果是焦慮增劇。毀了自己。

自暴自弃者不甘心說“我不行”,而又無正確的方向亦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此故作怪狀,與人爲難,在別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來肯定自我的價值,于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結果是反抗社會、害人害己。

自傲自負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實是一種極度自卑之人,但他們不像自悲自憐者那樣因自卑而關閉自我、自怨自艾、自嘆不如;而是自以爲自己無所不能只是不爲。他們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一你不行”。于是,呐喊著“我知道一切”,却連自己也不認識。結果是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强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瞭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從不隨意說“我不行”,也不無根據地說“不在話下”。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他們認爲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是沒有什麽不可戰勝的。于是他們走上了“我行一你也行”的康莊大道,其結果是充分認識自我,發揮最大潜力。

  自悲自憐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負者也幷非全然不瞭解自己。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認識了自己,但却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却,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創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衝突和情緒焦慮,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2.面對現實,適應環境;能否面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準。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則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以求外界現實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另則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現實環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他們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觀規律而不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樓閣。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說”的精神,若常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便會失去自主性,焦慮也由此産生。人生活在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不被評說。所謂“人品”之“品”便是三張嘴。在那風氣不正的環境中,人品之好壞,常是由人說成的,所以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若老是考慮“對不對得起別人?”、“別人會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臉色辦事,看朋友的面子說話,四面討好却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重朋友忠告。自以爲是,我行我素。只會落得形影相吊、無人理睬的境地。孔子雲:“知耻者近乎勇也”,“耻”字的構成是個會意字,有兩種書寫情况:一是“耻”,即是你聽到別人說你的壞話之時,應該止住你的行爲;另一是“助”,即當你聽到別人說你時,應該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爲。能如此,便是“知耻”,否則便是“無耻”。心理醫生認爲,心理健康的人應與別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這樣。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陽”或“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兒”想到“小草”或“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聯想。但那些“對月傷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見花墜泪”者,由“花兒”想到“痛苦”,就顯然與衆不同,使人難以理解。若經常都如此“與衆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廣之,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談、舉止、嗜好、服飾等,總是與人差別太大,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

3.結交知己,與人爲善。樂于與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動物,與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幫助和獲得資訊,還可使我們的苦、樂和能力得到渲泄、分享和體現,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試想:一個人若遇到新婚之喜、喬遷之喜,或晋升職務、發表佳作而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又 試想:一個人若遇喪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順、夫妻不和而無人安慰、無人傾訴衷腸,其滋味又會如何呢2僅就心理健康而言,人也是需要朋友的。

與人相處之時,正面態度或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等,應多于反面態度或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人生是美好的,與人相處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認爲我怎樣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待我。其實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但成人却也常常擺脫不了。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雖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臉還把方臉伸過去,但更不贊同人家因一小事負你便視其爲仇人。人際關係是複雜的,我們交友肯定有深淺或厚薄。對于事實已證明不可深交的人,我們也不妨淺交,不必嫉惡如仇,注意適當的距離即可。所謂遇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論曲直,路窄林深。請體會一下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寬大胸懷吧: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工作的最大意義不限于由此獲得物質生活的報酬,從小理學的觀點看,它對個體還具有兩方面意義,一是工作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瑣事(如寫篇小文章、修理家用電器等),還是從事長期性的職業工作(如培養一届學生、訓練一支球隊等),都能獲得一種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縫的衣服、自己打的家具等,都會覺得與買的就是不一樣,這是因爲它代表了你的‘‘成就”。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個人在團體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認幷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績便是與人比較的最好標準。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爲什麽有人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嚴重的失落感。爲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于是許多退休老人又去尋找臨時工作,或做點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鋤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療的方法上,也有所謂工作治療法與職業治療法,其目的就是經由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异常者獲得成就的滿足、發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正常適應。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而機械,不少人情緒長期緊張而又不善于休閑調劑,于是也成了心理异常的一個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閑日却又不知如何打發,經常睡個懶覺或看看電視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閑便拼命娛樂,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

電影,于是休閑之日反比工作之時更累更忙。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休閑時間,經常改換方式,或郊游、或聚會、或訪友、或參觀展覽等等,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的活動。要使休閑日更爲豐富多彩,真正成爲恢復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獲得健康的時機。

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依靠自己,JL、理疾患的治療除需有心理醫生的指導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與毅力。如果掌握了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療的知識,我們不僅能隨時關心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還可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爲。從此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