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羅公遠

太平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7日訊】唐時著名高道羅公遠是鄂州人。

玄宗酷好仙術。羅公遠到京城時,當時唐玄宗正與張果老、葉法善下棋。張、葉二人各握了十幾個棋子,問道:“這手裡有什麼東西?”羅公遠說:“是空手,什麼也沒有!”等張開手一看,果然什麼也沒有。棋子都到了羅公遠那裡。二人這才感到很驚異。皇上讓羅公遠與張、葉二人平起平坐。

宮中剛有一種果子從劍南進貢而來,名叫“日熟子”。張果與葉法善用法術運取,每天一過正午必然送到。那一天,天黑都沒送到。張、葉二人互相看著說:“是不是羅公遠幹的?”當時天很冷,大家圍著火爐。羅公遠笑笑,在火中立著一根筷子,到這時就拔掉它,於是日熟子就送來了。葉法善訊問使者為何未及時送到。使者說,要到京城時,燄火連天,無路可過,剛才火停了,才能過來。從此,眾人皆敬服他。

開元年間,中秋望夜,當時唐玄宗在宮中賞月,羅公遠奏道:“陛下想不想到月中看看呢?”於是就拿起手杖,向空中扔去。手杖變成大橋,橋的顏色像銀。羅公遠請玄宗一塊登上大橋,大約走了幾十里,感到精光奪目,寒色侵人,就來到了一個大城闕下。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只見仙女數百,皆穿白絹寬袖衣服,在廣庭中跳舞。玄宗問道:“這是什麼樂曲?”羅公遠說:“是《霓裳羽衣曲》。”玄宗暗中記下那曲調,於是就回來了。回頭再看那橋,隨著腳步而消逝。玄宗召來樂官,依照他記下來的聲調譜成了《霓裳羽衣曲》。

玄宗想學隱遁之術,羅公遠回答說:“陛下是真人下凡,為的是叫你保國安民。實在應該學習唐堯、虞舜的無為而治,繼承文帝、景帝的儉樸節約作風,拋卻寶劍不佩帶,放棄名馬不乘坐。怎麼可以憑著萬乘之尊,四海之貴,宗廟之重,社稷之大,而輕率地去循蹈小術,做遊戲玩耍的事呢?如果你學盡我的道術,必將揣著玉璽走進別人家,被困在平常人之中。”玄宗大怒,罵他。於是他就跑進殿柱子裡,數落玄宗的過錯。玄宗更怒,把殿柱打破,又換了一根柱子。他又進到柱腳石中。玄宗又下令換了柱腳石,把換下來的柱腳石打碎成幾十片,全都有羅公遠的形跡。玄宗向他道歉,才恢復正常。玄宗後來又硬要學隱形之術,勸阻不了,就只好教他。然而玄宗隱身,常有隱不盡的地方,或者露出裙帶來,或者露出形跡來。玄宗生氣,把羅公遠殺了。

此後過了幾年,中使輔仙玉奉使進入蜀地,見到羅公遠在黑水的道路上。他披雲霞衲帔,策杖徐行。仙玉策馬追趕,常常只離他十幾步,卻不能追上他。仙玉喊道:“羅天師周遊四方,心滿意足,難道不記得在宮中相識的朋友嗎?”羅公遠這才站下回頭看著仙玉。仙玉下馬拜謁之後,二人一起走了幾裡,官道旁邊有一條長長的溪流,溪旁有一塊巨石,二人一起渡過溪流,坐到巨石上。羅公遠對仙玉說:“我棲息在山野林泉之中,以修真為務。我從晉朝咸和年進入蜀地,在各大山之中訪師求教,長期隱藏姓名和蹤跡。聽說皇上喜歡道教,我捨棄煙霞放曠之樂,冒塵世腥膻之路,混跡雞鶩之群,窺閱蜉蝣之境。我之所以不知疲倦地這樣做,是想要用至道之貴,教導皇帝罷了。皇上把我迎到別殿,急忙向我索要靈藥。我告訴他,人間的腑臟,充滿葷血,請等到以後再給,以十年為期限。但是他不守信用,砍我頭顱,多麼可怕呀!然而我是得道成仙的人,怎麼能用世俗間的兵刃水火加害於我呢?我只考慮到他畢竟是一代天子,又與我有一段舊交,想親自引度他。這眷眷之情,一直不能了卻。”於是,羅公遠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對仙玉說:“可以把這信交給皇上,皇上一定會明白的。”說完就離去。他還把蜀地的當歸讓仙玉捎給皇帝。於是他就不見了。

輔仙玉回到京中,把信和東西全交給皇帝。玄宗看了信,悵然不樂。輔仙玉退出去時,羅公遠已經來到,於是就領他去見皇上。玄宗點頭承認了自己的過錯,希望原諒他的罪過。羅公遠高興地說:“得道成仙的人,天塌地陷等自然災害尚且不怕,何況兵刃之類,怎麼能害了我呢?”改日,玄宗又向羅公遠請求長生不老之藥。羅公遠說:“經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於他。當先內求而外得也。刳心滅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 。”羅公遠離去,不知他去了什麼地方。

天寶年末,玄宗幸遊蜀地避難,羅公遠又在劍門迎接皇駕,護送到成都,然後拂衣而去。等到玄宗從蜀地回京城,才明白他給自己送來蜀地當歸的意思。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麟麒客,是南陽張茂實雇來的仆人。茂實家住華山下,唐朝大中初年,偶然出游到洛中,在南市雇仆人時找到一個人,名叫王夐,年約四十多歲,給他的工錢每月五百錢。他勤勞能干沒有私心,异常忠誠,見事就做,不需要主人的吩咐。茂實很器重他,給他改名叫大歷,打算加倍給他工錢,而王?卻堅辭不受,因此茂實全家越發怜愛他。

  • 唐中宗神龍元年時,房州竹山縣有個百姓叫陰隱客,家裡非常富裕。他在自家莊園的後面打井,打了兩年,鑿下去一千多尺仍然不見水的影子,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往下穿鑿。
  • 王可交是蘇州府昆山縣人,住在松江南岸的趙屯村,以种田、打漁為業。他三十多歲了,并不知道有真道的存在。每次他釣到大魚就非常高興,用木槌把大魚打死,然后煮熟,蘸上蒜泥韭醬吃,并對人說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美的事了。

  • 孟岐是清河的一位隱居的高士,已經有七百歲了。當他談起周朝的事時,了如指掌,就象發生在昨天一樣。
  • 公,有些地方稱他為“東王父”,或者稱他為“東王公”,說他產生於青陽之元氣,是萬物的始祖。木公頭戴象徵天、地、人三界的帽子,身著九色雲霞制成的袍服,人們也稱他為“玉皇君”。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傳》)。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于謙的這些半神的操守準則,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韓信﹑岳飛﹑袁崇煥一樣,其品德操守舉世崇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