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大興安嶺森林邊緣退縮生態惡化

【大紀元7月2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從一九五0年代至今,中國大陸東北的森林寶庫|大興安嶺,經過三度毀林開墾的高潮,目前南麓森林邊緣退縮了兩百公里,生態環境每下愈況。

新華社今天報導,大興安嶺南麓氣候溫暖,降水豐沛,適宜農業種植。大興安嶺腳下的嫩江曾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線,但近幾十年來過度開荒種地,使林緣由嫩江邊不斷向北退縮。

大興安嶺集團公司環保局副局長周魁偉說,五十年前嫩江邊都是森林,現在林緣退縮到了加格達奇以北的阿裡河、松嶺一帶,大興安嶺南部林緣後退兩百公里是保守的估計。

大興安嶺地區所轄的大紫陽山一帶,坡耕地已遠遠多於森林,大大小小的個體和國營農場壟畝相接。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內毀林開荒耕種的情形更嚴重,一片片林地變成了耕地。

大楊樹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員介紹說,大楊樹林業局一九六四年建局時境內全是森林,曾獲「百萬畝人工林先進局」的稱號,現在全局境內有近五百萬畝耕地,連百萬畝人工林也被毀而墾之。

大興安嶺南麓經歷了三次毀林開荒的高潮。第一次是一九五0年代,共軍部隊轉業後成編製建立農場開墾種植,各地也成立了不少農場,至今還有許多隸屬關係不同的大型農場。第二次是七0年代,大批外來人口湧入林區開荒種植,定居謀生。第三次是九十年代,地方政府為增加農業稅,藉國家農業開發之機鼓勵開荒,當地林業局為增加收入,也毀林墾地出租。

近年大陸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已被制止,但「拱地頭」現象卻難以禁絕,一些耕種者在耕地過程中年年向外擴幾犁,不知不覺中森林仍被蠶食。

報導說,大興安嶺森林的萎縮,已使生態功能嚴重下降,林區出現水土流失、河流乾涸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