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低利時代低儲蓄經濟面臨新危機

【大紀元6月29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央行日前隨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降息動作,調降國內貼放利率各1碼,將帶動行庫降息,在存款利息方面,1個月定存利率恐降至不及1%,而國內因失業、人口老化等問題,民間儲蓄率日益降低,自1990年的20.41%,降到2001年時低達15.81%;由於儲蓄率牽涉經濟體資本累積與社會安全等廣泛層面,當金融環境逼近「零利率」時,是否引發如日本一般的儲蓄率崩盤效應,官方已著手評估。

  我國儲蓄率在民國60年代曾高達35%,高儲蓄率使台灣民間資本迅速累積,在當時分階段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政策下,繼而發展出口市場,適逢美國開放市場,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隨之而起的一段高經濟成長榮景,經建會官員分析指出,高儲蓄率的確為當時的高經濟成長奠下堅實基礎。

  據經建會分析台灣、日本與美國自1990年到2002年儲蓄率變化,其中台灣自1990年的20.41%,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15.81%;日本則由1990年的14%降到2002年的4.0%;美國在1990年時儲蓄率已低達7.8%,到2002年時更低達3.7%。

  經建會特別舉日本為例,日本貨幣市場利率自1990年的7.46%,逐年降至2001年的0.06%,2002年時更降到0.01%,民眾存款已多年沒有利息,導致家庭儲蓄意願受到嚴重打擊,據匯豐銀行經濟學家彼得摩根估計,過去2年日本家庭利息所得總損失達510億美元。

  經建會分析指出,日本失業率由1980年代不到3%,逐年攀升到2002年的5.4%,目前20歲日本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3.2%,有工作者也有很大比例淪為「月光族」,一到月底口袋光光,根本談不上儲蓄。

  另一方面,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不斷擴大,2000年時已達17%(我國約9%),高齡者不但成為「負儲蓄」者,甚至因為子女失業必須將儲蓄挹注於年輕一代的生活開支。

  我國跟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降息政策,2年來,1年期定存利率從6%左右一路降到2%以下;失業率也由民國89年的2.8%攀升到目前約5%,加上人口老化問題也相當嚴重,對照日本前例,的確存在值得憂心之處。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蔡吉源指出,儲蓄是累積資本的根源,儲蓄率愈高愈有利於資本累積,但單看儲蓄率不能論斷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運作,還要搭配投資率,如果儲蓄率高,但投資率卻相對偏低,表示資本未作有效使用;目前國內約15%儲蓄率,若能搭配近15%左右的投資率,就算是健康的狀況。

  日本自1990年到2002年間,儲蓄率由14%遽降到4%,主因是利率節節下滑至接近零,加上人口老化、年輕人謀職不易,年輕人靠老一輩積蓄挹注生活;蔡吉源憂心表示,台灣經濟如無法及時提振,也很可能步上日本後塵。

  蔡吉源說,我國利率隨美國連番調降,無異將降低國人儲蓄意願,但投資率卻無法同步提升,又導致銀行濫頭寸大增,利率水準繼續走低;若民間投資能有效提振,則資金需求同時提升,利率水準就會獲得支撐。

  蔡吉源分析指出,美國家庭儲蓄率偏低,主要是美國社會福利健全,當國民老年生活有所保障時,年輕人口就沒有「預防動機」之儲蓄誘因,因此社會福利的發展,不應保障百分之百老年生活,否則將重蹈美國、歐洲各國覆轍。

  相對來說,政府應建立公平公開的機制,導引資金流入最有效率的投資,使整體資源作最合理配置,將使民間投資回流,創造就業機會,減少儲蓄率流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