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

香港電影風雨過後又呈現重生機會

【大紀元6月26日報導】(中央社特稿)香港電影業曾經輝煌一時,贏得了亞洲「好萊塢」的美譽。不過,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本地電影業開始陷入衰退,近年香港電影業者一直試圖重新振作。二十五日傳出喜訊,香港當局已爭取到中國大陸放寬港產片進入當地市場而不受配額限制,使香港電影在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雨後又可再次起飛。

從五十年代起,香港電影業就開始蓬勃發展。早期本地已經擁有永華和長城等電影公司,其中著名女星林黛就是長城的藝人,後來轉到永華演出。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永華經過多次股權變動和易名,先是電懋,再成為國泰。期間邵氏電影公司也轉戰這個行業。期間香港拍攝的國語片雄霸亞洲電影市場。

一九七零年嘉禾正式成立。剛開始時,嘉禾的經營頗為艱困,後來李小龍的出現,成為這家公司足以與邵氏抗衡的轉捩點。

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新加盟了不少電影公司,打破了過往市場由大型電影公司如國泰、邵氏和嘉禾等壟斷的局面,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新藝城。八十年代起,永盛和中國星相繼出現,所拍攝的笑片和賭片相當賣座。此時期的香港電影市場有傳統的大型電影公司,也有新興的中、小型電影公司,拍攝不同類型的電影,明星陣容鼎盛,譬如周潤發、成龍、許冠傑、張國榮、劉德華、張曼玉、鍾楚紅和鍾鎮濤等等,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境地。

但進入九十年代末期,香港電影似乎到了強弩之末。以去年五月至今年五月為例,本地製作的港產片只有六十五部,與一九九零年全盛時期的二百九十五部比較,相去甚遠。

對於本地電影業的沒落,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資訊總監黃握中早先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其中一個原因是九十年代後期盜版活動猖獗,令業者收入大減。此外,本地業者過份跟風,經常一窩蜂拍攝同類型的電影,也令觀眾失去對電影的興趣。

但他指出,近期香港電影也有令人振奮的一面,譬如由梁朝偉和劉德華主演的「無間道」橫空而出,為市場帶來了希望;在此之前,由周星馳參與投資和演出的「少林足球」創下票房收入紀錄,為市場帶來了曙光。

不過,黃握中表示,香港電影要重新起飛,重拾其亞洲「好萊塢」的美譽,恐怕還需要努力一番,譬如業者必須汲取過往教訓,不要抄襲成風,在拍攝題材上要有所創作。他又說,如果大陸進一步開放當地市場,將有利於香港電影業的重生。

言猶在耳,董建華幾天後就公布上述放寬措施。從業者及藝人的反應來看,這次大陸放寬港產片進入當地市場無疑相當令人振奮,甚至被視為可以令香港電影業重生的靈丹妙藥。

但誠如黃握中所說,這只是令業界再次起飛的其中一項關連因素,如果業者還是不思進取,繼續功利地抄襲成風,以及政府打擊盜版影片不力等,恐怕港產片還是無法重現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