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乾隆軼事 啟迪良多

丁兆德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乾隆皇帝下江南,家喻戶曉,駕臨廟宇及名寺,私家園林、賞花觀景、山林野趣、微服私訪、深入民間蘇州古城。方圓百里,都有乾隆皇帝留下御書墨寶和足跡,今昔已相隔數百載,乾隆軼事至今仍是有諸多啟迪良益。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燁南巡,題「獅子林」匾額,共題詩十首和三塊匾額。其中:「真趣」御筆,至今仍掛在蘇州獅子林「真趣廳」正中,金底綠字,顯示出皇家氣派,金壁輝煌。民間有傳統閑談佳話。

乾隆南巡時,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三首七絕與一首七律,在絕句中述道:「城中佳處是獅林,細雨輕風此首尋」。「每閱倪圖輙悦目,重來圖裡更怡心」。乾隆見到獅子林駕空假山重疊,奇峰異石,千姿百態,九獅峰如同獅子林駕空中雲朵,九頭獅子嬉耍、似像非像,妙不勝妙!深感奇特,假山群山體如同進入「迷魂宮」 ,迷路忘返,設計巧妙,精緻秀麗,系全國僅有無雙。乾隆興致勃勃,提筆揮毫:「 真有趣」三個大字,當時隨同有一位大臣,感到「真有趣」三個字太用庸俗,缺乏詩情畫意,乾隆聽之,認為言之有理,皇帝是「金口」,「言出如山,馳馬難追」,不能收回成命。蘇州是歷史文化古城,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秀才輩出,有位文官獻上 「妙計」,只要取去中間一個「有」字,留下「真趣」二字,既有雅意,又有書卷氣。乾隆連連說:「妙」,身為皇上,不執意孤行,虛心聽取妙計良策,得益頗多,古今中外,兼聽則明,接受有益良計,必有諸多啟迪良益。

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深入民間,愛民勝愛子,考察民意,臣愛民,民擁臣,利國利民,有諸多往事佳話在民間流傳,留下贊敬意,傳流千古,流芳百世。

乾隆南巡微服考察,有一次,時過中午還未進膳,肚皮叫唱「空城計」,見到前面有一農婦,走往前去,說明來意:「進餐用膳」。江南水鄉婦女,心底善良,來者就是客,當即熱情相迎,立即在菜園地拔上了些新鮮波菜,燒煮供膳,乾隆腹中叫「 空」,品嘗到新鮮波菜,紅根綠葉,鮮甜佳口,色、香、味、美,「味道好極了」,即問:「此菜何名?」農婦很懂禮貌,認為波菜的「波」字,地方口音與破壞的「破 」字略有近似,擔心出言有不禮貌之舉,靈機一動,馬上改口說:「此菜叫『紅嘴綠鸚鵡』」也,皇上一聽,記在心頭。

飯畢,道謝告別,乾隆打道回宮,當即命御廚燒煮「紅嘴綠鸚鵡」再次品嘗大飽口福。御廚走遍菜場,菜販均說:「無此菜也」,大為失望,在菜場盡處還有最後一個菜販了,辦事「半途而廢」還是「有始有終」?可能出現二種不同的後果,御廚決定抓住最後一個機會,走上前去詢問,有否「紅嘴綠鸚鵡」?說來真是一個巧合,該菜販就是招待乾隆進餐的農婦,馬上說:「有」,原來「紅嘴綠鸚鵡」是波菜也,真相獲得大白。御廚回宮奏稟皇上,乾隆對御廚辦事認真踏實,加獎表彰。

乾隆私訪考察,連聲稱贊民間大有人才。當今政要以及首腦和主管人員重視人才,使用人才,錦上添花,良益多多,增添新的生機,富國民強。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周武王征服商王紂兩年后,患了重病。周公曾經筑壇禱告,愿以身代,然后將祝文封入金滕箱內。結果武王病愈,周公也未死。數年后,武王駕崩,周公的兄弟管叔等人于是散布不利于周公的流言蜚語。周公不得不前往東部度過了兩年。那一年秋天,收獲在即,看起來是一個大丰收年。可忽然起了大風雷電,庄稼被風刮而倒伏,大樹被連跟拔起,民眾惊恐万分。周成王和大臣們皆穿起禮服准備行卜禮,按慣例先開啟金滕箱,結果發現了周公愿代武王以死的祝文。成王深感自責,于是決定前往東部去迎回周公。到成王的御駕出到城門外,天下起了雨,風向反轉,已經被刮倒了的庄稼都重新立了起來。這一年還是一個大丰收年。
  • 太尉張顥敲破山鵲化成的圓石,得一金印;太守孟嘗改革弊政,離去的珠蚌又自動返回了。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5日起推出「清法戰爭特展」,展出重要古物——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的地圖手稿。
  • 趙鼎剛強不屈,保國忠心九死不移;朱穆專心攻讀,狀似痴愚。
  • 飄然塵外,一潔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飛還歇、徘徊空階,她也是一隻漂泊半生的秋日殘蝶。
  • 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這話在學儒之人中頗為流行。因古代的儒學與醫學皆源於上古之道,於是儒生與醫生所承擔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處。
  • 趙奢沒有因為許歷地位低就輕視他,而是謙虛地採納了許歷的建議,所以才能以弱勝強,打敗秦軍。
  • 王豹善於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響,也擅長唱歌。董狐據實書寫史事,不隱瞞作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