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嬰儿的睡姿透視東西方育儿觀念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12日訊】中國嬰儿一般采用的朝天仰睡或側仰睡的睡姿,這与几千年來“蜡燭包”的使用不無關聯,而在美國,嬰儿是趴著睡的,醫生認為這是最安全的睡姿——可以防止因溢奶而產生的窒息。 
 
于是,有人把美國孩子的個性強、膽大、愛冒險,歸功于自孩子出生即沒有束縛,而中國人的個性受拘束,是因為一生下來時,就采用了包裹的方式。這究竟有多少理論根据,不好判斷,因為,東西方思想文化差异產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我們知道,西方有好以個體為單位,順應本性的觀念,從嬰幼儿的撫養教育上,即可見一斑。 
 
在美國家庭中,父母將嬰儿從醫院接回家的第一天起,就讓孩子在特別布置的嬰儿房里,開始孩子一生的“獨立”生涯。父母宁可在夜里一次又一次地起身去查看睡在另一個房間里的寶寶,也不讓孩子和大人一起睡。因為從小和大人一起睡的孩子,相對于獨立睡眠的孩子而言,會顯得膽小,獨立生活能力弱。基于此,美國家庭在孩子一旦具備了一定勞動能力時,便會積極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而父母也給予一定的報酬,從而培養孩子及早獨立、不依賴父母的意識。而且,通過對同性戀和變性人的調查顯示,從小和父母一起睡的孩子,容易產生戀母情節,而戀母情節是后天男性同性戀產生的重要因素。 
 
又比如在儿童吃手指、撕咬東西的問題上,西方家庭非但不會像中國家長那樣阻止,反而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們充分享受。 
 
孩子的手指臟,父母會用嬰儿藥水、香皂為孩子勤吸收,而嬰儿皮膚幼嫩,長時間浸泡在唾液里的手指皮膚會發白、受損,所以家長准備了寶寶油。 
 
至于幼儿的圖書,更是由一頁頁畫著故事內容的花布粘成的、撕不破、咬不坏。美國家長樂于給孩子提供撕咬的便利,恨不能給孩子一种能吃的書。在他們眼里,孩子的這些行為符合天性享受,無礙于他人,所以家長沒有必要去阻止,不必說“No”。等孩子自己長大樂,認為不再有趣,自然會停止了。這也是他們這些為人父母的儿時的親身經歷。 
 
西方家庭的孩子如果表現出“孔融讓梨”的精神,才是父母最擔懮的事情。他們不認同這种以他人為先的“共產主義”,在他們看來,隨便將自己的利益拱手讓人,無异于義務勞動不拿報酬,而這在處處講求經濟效益的西方社會是無法想象的。他們認為勇于表達自己需要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 
 
比如德國一位女心理學者在她的著作中,為她5歲的女儿使用祈使句:“給我一杯水”,而不是采用詢問句“你能不能給我一杯水”而十分自豪。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今,不少母親為了能夠讓寶寶吃好、長好,不怕麻煩,竟然用天平給孩子稱食物,用量杯給孩子喝牛奶,努力將寶寶每時每刻的進食都精确到“毫克”、計算到“毫升”。對此,儿童教育專家表示,家長過于密切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結果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其實,吃多少應尊重孩子的選擇。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無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她的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出旋轉的動作。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為了孩子的在線安全,父母首先應該告訴孩子的就是,不接受陌生人的請求,不分享個人信息,以及在下載任何內容之前徵求父母的許可。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為孩子在兒童照護機構註冊之後,你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孩子計劃一個積極且成功的開始。
  •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科技產品對兒童注意力跨度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專家表示,與科技產品接觸的增加,可能正在改變兒童大腦的連接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