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瓷窯和瓷器

【大紀元訊】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瓷窯,生産的瓷器也各具特色。

1、越窯

  

越窯自東漢創燒以來,發展極快,這時的窯場主要集中於上虞曹娥江兩岸,窯場數量比漢時增加數倍,兩晉越窯青瓷、胎質細密堅硬,呈灰白色,吸水率低、後期胎色漸深,呈灰或深灰色,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器身內外都施釉,有的器身內不施釉,僅施於內壁口治附近。

  

此時越窯瓷的器類除前面已有的器型還出現了硯、水盂燈、扁壺、雞首壺、燭台等實用器和錐斗、火盤、鬼灶、雞籠、狗圈、碓、磨、米篩、堆塑罐(穀倉罐)等明器,以及用動物形狀製作的器形。如:羊、獅、熊燈等,造形逼真生動。

  

堆塑罐(穀倉罐)的製作尤為精美,罐身上部有多達數層的模印堆貼的亭台樓閣,衛土、樂舞人、飛禽走獸等,罐身上還堆貼有各種動物,神人之類,構造極之繁雜,製作巧奪天工。

  

兩晉南北朝時期越窯瓷器實用器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器型由早期的矮胖端莊逐漸向後期纖瘦清秀髮展。

  

2、甌窯

  

甌窯位於浙江省溫州一帶,至今已發現甌窯古窯場200多處,集中於甌江、飛雲江、楠溪江兩岸,甌窯瓷胎質堅硬,呈白色或灰白色,釉色有淡青和青黃,器類與越窯大致相同,但明器品種較少,穀倉罐造型與越窯分別頗大。甌窯紋飾紋樣不及越窯豐富,常見有釉上褐彩有點彩和繪彩兩種,點彩多用於動物紋的雙眼、耳朵、尾或冠等處,晚期開始用蓮瓣紋。

  

3、婺州窯

  

婺州窯位於浙江金華、衢州一帶,窯場分佈很廣,共發現古窯遺址600餘處,燒制年代由漢至明,其生產年代之長在中國瓷器史上也不多見。

  

婺州窯瓷器胎體較薄,呈灰白色,部份瓷器胎料用粉沙巖,含鐵量高,燒成後胎呈深灰色或紫色,因此婺州窯的技師們利用當地的資源,在西晉未期創造出以化妝土襯底的工藝,以遮蓋其深色的胎體,並使釉層呈色柔和滋潤。

  

婺州窯瓷釉色呈淡青或青黃,早期釉常見凝成芝麻點狀,後期釉層厚,易剝落,常見開片,開片或胎釉結合不緊密處往往產生白色結晶,呈現絲狀或星狀奶白色。

  

婺州窯瓷器類有各種實用器和明器,到南朝時,明器所佔比例減少,日用器生產增多。穀倉罐的造型和裝飾趨於簡單,器型增高,造型更顯實用,婺州窯瓷除生產青瓷外還生產少量黑瓷和醬瓷。

  

4、德清窯

  

位於浙江省德清縣,漢代之創燒,是中國最早燒制黑瓷的窯場。

  

5、南山窯

  

位於江蘇省宜興縣丁蜀鎮,這裡是紫砂陶的著名產地。南山窯瓷胎色青灰、灰白、黃白、外施透明釉,釉呈青灰或青黃色,常有脫有現象,器壁近底處無釉,釉面常見冰裂紋。

  

6、洪州窯

  

洪州窯位於江西省豐城縣,洪州窯瓷胎體較厚,呈灰白色,釉以米黃色為主,少數有豆青或青黃色,常見脫釉現象,釉面多冰裂紋,器類有實用器和明器,其中瓶、燭盤、盞托、五盅盤、四管插器是創新品種,一度停燒的明器也得到了恢復,有帶座三足爐、灶、錐斗、六聯罐等。

  

7、湘陽窯

  

住於湖南省湘陽縣,湘陽窯胎體呈土黃或灰色,釉色深淺不一,胎釉嚴重。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