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瓷窯和瓷器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瓷窯,生産的瓷器也各具特色。

1、越窯
  
越窯自東漢創燒以來,發展極快,這時的窯場主要集中於上虞曹娥江兩岸,窯場數量比漢時增加數倍,兩晉越窯青瓷、胎質細密堅硬,呈灰白色,吸水率低、後期胎色漸深,呈灰或深灰色,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器身內外都施釉,有的器身內不施釉,僅施於內壁口治附近。
  
此時越窯瓷的器類除前面已有的器型還出現了硯、水盂燈、扁壺、雞首壺、燭台等實用器和錐斗、火盤、鬼灶、雞籠、狗圈、碓、磨、米篩、堆塑罐(穀倉罐)等明器,以及用動物形狀製作的器形。如:羊、獅、熊燈等,造形逼真生動。
  
堆塑罐(穀倉罐)的製作尤為精美,罐身上部有多達數層的模印堆貼的亭台樓閣,衛土、樂舞人、飛禽走獸等,罐身上還堆貼有各種動物,神人之類,構造極之繁雜,製作巧奪天工。
  
兩晉南北朝時期越窯瓷器實用器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器型由早期的矮胖端莊逐漸向後期纖瘦清秀髮展。
  
2、甌窯
  
甌窯位於浙江省溫州一帶,至今已發現甌窯古窯場200多處,集中於甌江、飛雲江、楠溪江兩岸,甌窯瓷胎質堅硬,呈白色或灰白色,釉色有淡青和青黃,器類與越窯大致相同,但明器品種較少,穀倉罐造型與越窯分別頗大。甌窯紋飾紋樣不及越窯豐富,常見有釉上褐彩有點彩和繪彩兩種,點彩多用於動物紋的雙眼、耳朵、尾或冠等處,晚期開始用蓮瓣紋。
  
3、婺州窯
  
婺州窯位於浙江金華、衢州一帶,窯場分佈很廣,共發現古窯遺址600餘處,燒制年代由漢至明,其生產年代之長在中國瓷器史上也不多見。
  
婺州窯瓷器胎體較薄,呈灰白色,部份瓷器胎料用粉沙巖,含鐵量高,燒成後胎呈深灰色或紫色,因此婺州窯的技師們利用當地的資源,在西晉未期創造出以化妝土襯底的工藝,以遮蓋其深色的胎體,並使釉層呈色柔和滋潤。
  
婺州窯瓷釉色呈淡青或青黃,早期釉常見凝成芝麻點狀,後期釉層厚,易剝落,常見開片,開片或胎釉結合不緊密處往往產生白色結晶,呈現絲狀或星狀奶白色。
  
婺州窯瓷器類有各種實用器和明器,到南朝時,明器所佔比例減少,日用器生產增多。穀倉罐的造型和裝飾趨於簡單,器型增高,造型更顯實用,婺州窯瓷除生產青瓷外還生產少量黑瓷和醬瓷。
  
4、德清窯
  
位於浙江省德清縣,漢代之創燒,是中國最早燒制黑瓷的窯場。
  
5、南山窯
  
位於江蘇省宜興縣丁蜀鎮,這裡是紫砂陶的著名產地。南山窯瓷胎色青灰、灰白、黃白、外施透明釉,釉呈青灰或青黃色,常有脫有現象,器壁近底處無釉,釉面常見冰裂紋。
  
6、洪州窯
  
洪州窯位於江西省豐城縣,洪州窯瓷胎體較厚,呈灰白色,釉以米黃色為主,少數有豆青或青黃色,常見脫釉現象,釉面多冰裂紋,器類有實用器和明器,其中瓶、燭盤、盞托、五盅盤、四管插器是創新品種,一度停燒的明器也得到了恢復,有帶座三足爐、灶、錐斗、六聯罐等。
  
7、湘陽窯
  
住於湖南省湘陽縣,湘陽窯胎體呈土黃或灰色,釉色深淺不一,胎釉嚴重。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文物專家最近大規模挖掘河南省伊川縣槐莊墓地和許營墓地的漢唐墓葬,清理晉、唐、宋等各期墓葬二十多座,出土銀器、銅器、瓷器、三彩器、陶器等兩百多件。新華社今天報導,兩處墓地位於洛陽龍門以東約五公里處,當地有「小北邙」之稱,是漢唐時期洛陽達官貴人的主要墓地之一。由於數以百計的大中型古代墓葬集中在此,自古以來便是盜墓的重災區。今年五月以來,為配合洛陽至少林寺高速公路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市文物二隊和伊川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共同對工程經過的槐莊墓地和許營墓地,進行搶救發掘。
  • 高雄縣警察局旗山分局旗尾派出所二十一歲替代役男陳茂松,上午在宿舍洗澡時洗臉盆突然爆裂,他用右手抓時被割傷,經送旗山醫院治療後,已無大礙。陳茂松今年三月在保安警察第五總隊完成訓練後,分發旗山分局服務,今天上午九時許在派出所二樓宿舍盥洗室洗澡,突然瓷器洗臉盆爆裂割傷右手,立即到樓下派出所,由值班員警緊急處理後,送旗山醫院治療。
  • 夔龍碗一屜是一整套的掐絲琺瑯餐具,乾隆時期唯有在慶典盛宴中,皇帝的御桌方能使用,其他陪桌只能使用瓷器和銀器。
  • 古人在唐以前席地而坐,傢俱多為低型,唐朝以後改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傢俱也隨之改為高型。墩這種坐具的出現可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多為木腔鼓造型。坐墩屬於高座具椅凳類,歷來多作鼓動形,平頂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邊沿各飾一週鼓釘,鼓又稱鼓墩。由於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繡織物,又名繡墩。瓷質繡墩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明代墩頂面普遍隆起,清代多為平面。明代宣德朝最為精美,但未發現傳世品實物。
  • 如圖所示的清康熙五彩牡丹紋大盤,帶有明顯的「克拉克」瓷或「芙蓉手」中國外銷瓷的痕跡。
  • 上圖所示的明龍泉窯劃花海水紋碗,口徑30釐米,屬大海碗一類。碗內一週劃6道上下起伏的波浪線,再在每個浪峰內劃四五道長短不一的弧線,給人以海濤迭起,氣勢洶湧的感覺。碗外邊飾正反方向成對的「對對回紋」,下劃寫意花卉。碗直口,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胎厚體重,通體施青綠釉,髮色純正,圈足內無釉。為明龍泉瓷器之精品。
  • 定窯是古代神州五大瓷器制造名窯“定汝官哥鈞”之冠﹐其舊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宋代隸屬于定州),定州通天河潺潺地流過﹐水不僅養育了這里的百姓,還為古人的藝術史寫下了輝煌的一筆。從通天河往西,唐、五代、宋、金﹐元的瓷窯逐漸延伸。公元607年到1279年的600年時間,奠定了定窯的歷史地位。
  • 始於明永樂年間的錐拱工藝,是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錐花。用尖細的錐狀工具在瓷坯表面劃刻出龍鳳、花草等細淺紋飾,再罩釉燒制。錐拱工藝一直延用至清,也有人稱之為暗刻,如圖9所示的清康熙青花暗刻纏枝蓮大盤,盤內邊飾青花錦紋,內暗刻造型生動多變的纏枝蓮花,口沿有一道醬釉,沿襲明末清初的醬邊裝飾手法,有鑲嵌金扣的視覺效果。薄胎,製作精細,釉面蒙潤,品相完好。
  • 古陶瓷中瓷瓶造型十分豐富,通常也多作小口長身,根據口、頸、腹部的不同,分別有各種名稱。瓷瓶在唐宋時開始流行,以後各朝代均有創新品種,開始為實用器,後為陳設器。產品大多施釉,裝飾多為各色彩釉和繪畫。
  • 白瓷是胎、釉均為白色的瓷器,始於北朝,隋、唐、五代白瓷工藝突飛猛進。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而德化白瓷也獨樹一幟,胎體細密,透光性好,白裡透紅,有「中國白」的美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