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黃鳥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訊】
宋 作者不詳
桑枝黃鳥 冊
絹 設色
25.4 x 26.5公分

桑樹枝頭,一隻黃鸝(又名黃鶯)飛來,正引頸品嚐著一串甜熟的桑椹。它姣好的體態,怡然自得的神情,都在畫家妙筆的捕捉下,活潑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在桑枝所圈圍出的舞臺中,畫家以淡墨細筆輕描主角黃鸝鳥的形體、並細膩地絲畫出它的毛羽;原點綴於旁的桑葉,成了營造畫面空間效果的最佳配角。畫中用色鮮明,從嫩黃、灰黑相間的毛羽、由紅轉紫的桑椹、到黃綠、褐綠所區分的葉面向背等,彷彿一首彩色的交響配樂,富於變化而又不失和諧。在這幕寫生的自然裡,不但令人驚豔、也令人神怡。是一幅精緻的典型北宋畫院作品。

  北宋繪畫講求寫生,當時的畫家必需要能同時掌握大自然中瞬息萬變的面貌,以及具備精湛的繪畫技巧。因此這件作品所體現畫家這份力圖師法自然、再現自然的匠心,令人彌足珍惜。

「寫生」是宋代繪畫的一個重要觀念。在此觀念下要求要畫出物象之形,故曰:「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但又不只是畫得像而已,乃又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因此形神兼備便成為其最終追求的境界。而欲達此境界,就必需對對象的形態、結構、色彩、習性和生存環境有著相當的理解,於是作畫之前深入的觀察、細心的體會自不可免。然後形之於畫面時,在構圖方面便常以大自然的真實景緻為主,充分表現遠近、前後的層次感;在技法方面筆墨應物而生,隨自然形態的變化而變化,未有固定的型式;於情境方面則呈現出某物之所以為某物的特有本質,即所謂得其神韻者。

  「桑枝黃鳥」是一幅典型的宋代寫生作品。畫黃鸝一隻站立桑樹枝頭,正仰首銜著桑椹一串,頗為怡然自得。作者以深刻的觀察、精湛的畫技,捕捉到自然界稍縱即逝的一剎那,而成此佳作。幅中樹禽在狀形傅彩之中,皆栩栩如生,能得其神。通幅的敷色分明,在偏小的畫幅、簡單的構圖中,就有石綠、赭石、胭脂、朱砂、花青和藤黃等多種色彩。另為表現黃鸝平滑的羽毛,用筆以勻稱的線條居多,在輪廓線處流暢,絲毛者則細而挺。而在桑枝、桑葉上,乃由於樹幹不平整的外型和桑葉鋸齒狀的邊緣,使用了有起伏轉折、具提頓的用筆。各種筆法的運用,完全未有定見,均因物而起,故顯得分外生動、自然。與此構圖類似的作品,還有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原籤為宋毛益(孝宗乾道〔西元1165-1173年〕中畫院待詔),今因畫風之不逮而改作無名氏的「榴枝黃鳥」,惟其於筆墨上較平而缺少變化,實不如本幅之佳。

  「桑枝黃鳥」中畫枝幹的用筆,和院藏北宋徽宗(1100-1125在位)「蠟梅山禽」軸以及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其另一「五色鸚鵡」冊頁上的筆法甚近,而畫鳥的部份則和本院宋人「梅竹聚禽」軸採用同樣的方式。於是由「蠟梅山禽」和「五色鸚鵡」既均為徽宗之作,「梅竹聚禽」又是徽宗宣和(1119-1125)時的院畫(註)來看,本幅亦應為一其時之作品無疑。

(譚怡令)

註: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宋畫精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6),上卷,頁18。

文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289。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