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概論

中華瑰寶——武術:作用

【大紀元訊】

  (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迴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練。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武術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都是以技擊作為它的中心內容的,周身通過武術鍛練,不僅能夠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夠學會攻防格鬥技術,特別是武術功力訓練,更能發揮技擊的實效性。

  武術的搏鬥運動,通過攻防技術練習,拳打、腳踢、快摔等動作的運用,互相揚長避短,攻彼弱點、避彼鋒芒,講究得機、得時、得勢,從而提高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無疑能提高克敵制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

  (二)鍛練意志,培養品德。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練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練、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習武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向重禮儀,講道德,「尚武崇德」。諸如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

  (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讚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著名詩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台,「三百里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通過觀賞,給人以啟迪教育和樂趣。

  (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瞭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技、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