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中華建築藝術:皇家園林

【大紀元訊】  

  阿房宮與上林苑

  秦漢兩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園林以山水宮苑的形式出現,即皇家的離宮別館與自然山水環境結合起來,其範圍大到方圓數百里。秦始皇在陝西渭南建的信宮、阿房宮不僅按天象來佈局,而且「彌山跨谷,復道相屬」,在終南山頂建闕,以樊川為宮內之水池,氣勢雄偉、壯觀。秦始皇曾數次派人去神話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求取長生不老之藥。他在自己蘭池宮的水池中築起蓬萊山,表達了對仙境的嚮往。漢武帝在秦代舊苑的基礎上,大興土木,擴建成規模宏偉、功能更多樣的皇家園林──上林苑。漢代上林苑是中國皇家園林建設的第一個高潮,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賞自然美景的去處,也有動物園、植物園、狩獵區,甚至還有跑馬賽狗的場所。在上林苑建章宮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仙山。從此,中國皇家園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皇家園林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9年),皇家園林的發展處於轉折時期,雖然在規模上不如秦漢山水宮苑,但內容上則有所繼承與發展。例如,北齊高緯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徵五嶽,建「貧兒村」、「買賣街」體驗民間生活等。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皇家園林趨於華麗精緻。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構架巧妙、建築結構精美、動植物各類繁多的皇家園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園林的發展又出現了一次高潮。這就是位於北宋都城東京的艮岳。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來仿創中華大地山川之優美的範例,它也是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此時,假山的用材與施工技術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的成熟

  元明清時期(1271年~1911年),皇家園林的建設趨於成熟。這時的造園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實現了一次飛躍,這個時期出現的名園如頤和園、北海、避暑山莊、圓明園,無論是在選址、立意、借景、山水構架的塑造、建築佈局與技術、假山工藝、植物佈置、乃至園路的舖設都達到了令人歎服的地步。頤和園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園林在仿創南方西湖、寄暢園和蘇州水鄉風貌的基礎上,以大量地建築佛香閣及其主軸線控制全園,突出表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繼承「一池三山」傳統而發展起來的。北海的瓊華島作為「蓬萊」仿建,所以,晨霧中的瓊華島時常給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莊是利用天然形勝,並以此為基礎改建而成。因此,整個山莊的風格樸素典雅,沒有華麗奪目的色彩,其中山區部份的十多組園林建築當屬因山構室的典範。圓明園是在平地上,利用豐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復層山水結構的、集錦式皇家園林。此外在中國造園史上圓明園還首次引進了西方造園藝術與技術。皇家園林的鼎盛發展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這時的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審美趣味和造園理論,而它本來多少帶有與主流文化相分離的出世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僅常年在園林或行宮中料理朝政,甚至還美其名曰:「避喧聽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園追求宏大的氣派和皇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就導致了「園中園」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園林內部的幾十乃至上百個景點中,勢必有對某些江南袖珍小園的仿製和對佛道寺觀的包容。同時出於整體宏大氣勢的考慮,勢必要求安排一些體量巨大的單體建築和組合豐富的建築群,這樣也往往將比較明確的軸線關係或主次分明的多條軸線關係帶入到原本強調因山就勢,巧若天成的造園理法中來了,這也就使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判然有別。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