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中國古瓷的紋飾圖案(三)

【大紀元訊】

  37.平升三級 圖案為瓶上插有三戟。瓶與平同音,戟寓級。平升三級乃表示官運亨通,祝願連升三級之意。

  

  38.天女散花 圖案為一仙女提花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身,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天女說:「結習未盡,花著身耳」。謂以天女散花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宋之問《設齋歎佛文》:「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故取其「春滿人間」之意。

  

  39.嫦娥奔月 圖案為一仙女奔入月宮狀。嫦娥乃神話中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遂奔月宮。

  

  40.四海昇平 圖案為四個娃娃抬起一瓶。四個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昇平,以此表達人民厭惡戰亂,熱愛和平之善良願望。

  

  41.福從天降 圖案為一娃娃伸手狀,上有一飛蝠。以天空中飛舞的蝙蝠即將落到手中,而寓其意為「福從天降」、「福自天來」、「天賜鴻福」等。此外還有「五福臨門」、「引福入堂」、「天官賜福」等圖案。

  

  42.長命富貴 圖案為雄雞引頸長鳴,牡丹花一枝。雄雞引頸長鳴(命),牡丹乃富貴之花,喻富貴。還有長命百歲的圖案,雄雞引頸長鳴旁有禾穗若干。

  

  43.流傳百子 圖案為開嘴石榴或葡萄。舊時傳說,文王有百子。「榴開百子」表示子多。還有「子孫葫蘆」、「百子圖」、「麒麟送子」、「蓮生貴子」等圖案,表示子孫萬代、萬代長春等願望。

  

  44.教子成名 圖案為一雄雞引頸長鳴,旁有五隻小雞。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叫,寓以「教子成名」。還有「五子登科」、「一品當朝」等圖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孫取得成功的業績。

  

  45.官上加官 圖案為雄雞和雞冠花。

  

  46.玉堂富貴 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

  

  47.五世同堂 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以上圖案都以諧音題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陞官、富貴、五代團聚的美好願望。

  

  48.漁翁得利 圖案為鷸蚌相爭狀,旁立漁翁。《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49.英雄鬥智 圖案為一鷹一熊作爭鬥狀。《本草》:「虎鷹翼廣丈餘,能搏虎。」《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樣。」鷹與英、熊與雄同音。猛禽兇獸相鬥,二勇相爭,智者勝。還有一松樹上落一鷹,地上有一熊,作相互怒視欲斗之狀的圖案,以此比喻英雄大智大勇。

  

  50.珠聯璧合 圖案為珠點連續有白頭花藍點。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聯珠。」後藉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湊集在一起。

  

  51.八駿圖 圖案為八匹馬姿態各異。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名稱說法不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史記·趙世家》:「造反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騾、綠耳,獻之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傳說鈞由此而派生。

  

  52.博古圖 圖案為鼎彝鐘磬、瓷瓶玉件、書畫盆景等各種器物造型,種類繁多。有各式各樣的博古圖,給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53.天馬圖 圖案為一飛馬、馬生兩翼。天馬一詞,最初見於《楚辭·離騷》、《史記·大宛列傳》和《淮南子》等書中。張騫使西域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後得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強壯,改烏孫馬名為西極,大宛馬叫天馬。史書記載,漢武帝「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歌。」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後,天馬發展成「龍之友」、「龍之媒」的地位。神話故事似的「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使人想向出「馬生兩翼」,慢慢被稱為龍馬。《西遊記》中有白龍馬,便是一例。天馬似馬又生翼,空中行走又似龍,這種動物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見。

  

  54.麒麟圖 圖案為一獸,頭長一角,獅面,牛身,尾帶鱗片,腳下生火,其狀如鹿。麒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古稱之為「仁獸」,多作吉祥的象徵。「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禮運》:「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效橄。」 「橄」同「藪」即沼澤。漢代磚上的麒麟圖案與馬和鹿的樣子相似,漢以後,逐漸完善了麒麟的形象。由於麒鱗是瑞獸,常借喻為傑出之人,麒麟送子、麟吐玉書等圖案等皆有傑出人士之降生的寓意。

  

  55.四藝圖 圖案為琴、棋、書、畫。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玩,用以增進學識,提高雅興。圖案中的四藝,其造型設計,古樸、優雅,富有韻律感。

  

  56.踏雪尋梅 圖案為風雪中一老人頭戴浩然巾,騎驢過橋,手持梅花。踏雪尋梅是根據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故事,編寫而成的圖案。孟浩然(689~約740年),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少年好學,酷愛梅花,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還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一首詩。有人傳出,孟浩然游長安,王維私邀入內署,適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告,玄宗大喜,詔浩然出,誦所為詩,玄宗發現無求仕之心,即入還。其實從孟浩然的《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詩中只見「當路誰相假」之句,哪有皇帝發現他不願為官,放他歸去之事?孟浩然頭戴浩然巾,在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已成為我國古代詩人的佳話。這一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有出現。

  

  57.伯牙摔琴 圖案為一人舉琴面對一墓,旁立一老人。出自俞伯牙與鐘子期相交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有位俞伯牙善彈琴,一日乘舟游至漢陽江口,命童僕取琴焚香,調弦轉軫,一曲未終弦斷之。疑有人聽琴,命左右搜之,遇一樵夫鐘子期,二人登舟促膝相談,意合知音,結為兄弟。約定來年江邊相見。當俞伯牙按期來到江邊時,鐘子期已病故。伯牙聞知,淚如湧泉,去子期墳前祭拜,並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一摔,摔得玉軫摧殘,金徽零亂。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故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說。古時瓷器、地毯均有此圖案。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