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人

文房四寶之徽墨

【大紀元訊】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宋時,歙州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況。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制墨業的著名人物。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制「供御墨」聞名於世,其「龍香劑」為歷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寶;沈以佔松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風靡一時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譽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統一定稱為徽墨。「徽墨」之 名逐漸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經受元朝貴族嚴重摧殘的制墨業重新復甦;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為一時的風氣。特別是明朝嘉靖到萬歷年間,隨著徽州商業的繁榮,使徽墨傳遍全國,乃至海外。據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記載明代徽州墨工竟達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間的方正、邵格之、羅小華以及萬歷中期的程君房、方於魯、汪春元、葉立卿等,都是相繼興起、各樹一幟的代表人物。這時期的制墨特點是「桐油煙」、「漆煙」被廣泛採用,並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幾種貴重原料,不僅質量精良,而巨墨譜的圖式、墨模的雕刻,也各盡其美,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如程君房制的「玄元靈氣」墨,董其昌讚賞說:「百年之後,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後,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與程君房同時馳名墨壇的當推方於魯。方氏精製了一種「九玄三極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佳品,聲譽已經「傳九士,達兩都,列東壁,陳尚方」。在此期間,富有裝飾性的集錦墨,也開始出現,就連裝墨的漆盒也非常精緻。

  

至清初,制墨傾向於實用美觀,集錦墨和另錠墨進一步盛行。歙縣的曹素功、績溪的汪近聖、歙縣的任節庵以及稍後崛起的胡開文,被稱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傳康熙皇帝南巡時,曹素功獻墨,頗得賞識,遂賜「紫玉光」三字,於是名聲益震。汪近聖以制集錦墨著稱,「其雕鏤之工,裝式之巧,無不備美」,他的次子汪惟高曾應召人清內府教習制墨。咸豐年間,胡開文的墨店由於徒孫眾多,分佈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銷國內外,獨領一時之秀。胡氏的「地球墨」,於一九一五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和南京南洋勸業會憂等獎狀。時至今天,年淹代遷,人們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織耕圖墨」、「四閣藏書墨」以及「蒼佩寶墨」等珍品。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