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得

一首激情的詩—評《死亡詩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22日訊】《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詩,作者以純淨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個與自由、生命及傳統有關的故事。

影片主題以協奏曲似的起承轉合構成:蒙昧(開學典禮)──解放(基廷出現)──鎮壓(尼爾之死)──覺醒(托德挺身而出)。在威爾頓教會學校—這所衝斥著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裡,生活在期間的每一個人,要忠實於自己的性格需要極大的勇氣,要釋放自己的感覺更需要膽量。導演彼得•威爾從一開始就用鏡頭語言暗示觀眾衝突與變奏的在所難免:高聳肅穆的英式建築對比著開闊遼遠的自然風光,古板老成的老師們對比著稚嫩懵懂的新生,甚至學生們持重的裝束、恭順的態度也與他們眼中靈動跳脫的神情暗相對比。

而哼著小曲走進課堂,又把大家帶出課堂的基廷先生,猶如一條在鰻魚裡面攪出生氣來的泥鰍,他熱愛文學和人生、鼓舞年輕人去發現嶄新的生命。第一節課,他便用“seize the day”〝抓住每一天〞的警句激發學生去發現自己,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節課,便讓大家撕去關於詩的界定的那幾頁,以讓大家接近真正的詩和生活。另有一系列充滿生機、別出心裁的授課方式:跳到課桌上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通過走路方式來研究“一致性與個性”。總之,基廷先生的教學宗旨是:反對教條,鼓勵各抒己見。努力發掘學生的生命意識及對生活的熱愛。基廷先生希望教出的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傳統教育培養出的那種千篇一律的人物,在這一點上,就像陳凱歌影片“孩子王”中的老桿。

從學生的反映可見老師的巨大影響在起作用:一貫順從父意的乃爾大膽追求戲劇,奧維德向自己想愛而不敢愛的女孩求愛,就是一向膽小,被戲稱為“小鼴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將之下湧出連貫的詩句。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

影片的最終,以乃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說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枯燥刻板的英語教學再度回復,看起來保守力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那麼,是否基廷的作為只是轉瞬即被遺忘的過眼煙雲呢?如果是那樣,影片的架構與一般好萊塢情節劇的平衡--打破平衡--恢復平衡的結構就沒有區別了,而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在最後的樂章中,基廷先生即將離開,正是平日最為窩囊的托德敲響了青春覺醒的最強音。他在校長面前,毅然躍上課桌,飽含激情地喊出──噢,船長,我的船長!這是神來之筆,意味深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所有觀眾都看到基廷的教育成功了,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托德的變化充分證明瞭這一點。愛和真理的種子已在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他們終於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喊出內心深處的咆哮。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著特別的光澤。而看著這些默默站在書桌上向他致敬、告別的學生們,眼含熱淚的基廷先生深情地道出:“謝謝,孩子們!謝謝……”。

影片以某種方式探討了自由的可能性,即通過不同的人物對成長與秩序的不同選擇。以乃爾、查裡、卡梅侖、托德四種為典型。乃爾本是“好”學生,聽話,順從父親。在“seize the day”的衝擊下,他逐步發掘了自己在詩歌和戲劇方面的天賦,這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少年,他在自由的可能下健康,積極地發展。而來自父權的壓力迫使他放棄理想,本來他可以隱忍,可以選擇暫時放棄,但這個純潔的孩子選擇了拒絕成長來逃避為傳統所改造的命運。而看上去就屬於大膽不羈一類的查理,是行走在秩序邊緣的人,對於基廷先生的警句,他的理解就是及時行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斗膽易稿來冒犯成人們的尊嚴,他以近乎幽默的方式來接受懲罰,只是不能理解為何基廷並不讚許如此做法。最後,因為不能履行成人的遊戲規則,他被開除出局。卡梅倫則是那種永遠不會衝出秩序的人,影片以生動的細節描繪了他。照抄板書,見大家都撕了書才用尺中規中矩地撕去,愛打小報告。最後他選擇了順從秩序,甚至成為秩序的維護者,“只有兩種選擇,說出一切或被開除”,在交代的過程中,他回復了原先的狀態,重新做回一棵死氣沉沉的樹。而托德所受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托德本來是一個天生膽小、不愛招惹是非、連說話都不敢大嗓門的好學生。在基廷先生建議大家依次站在教室前方的講台上,“換一個角度重新眺望世界”,不要人云亦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尋找新的觀點”的時候,托德是小心地走上桌子的最後一人。但在影片結尾處,他卻成了不畏校方淫威、率先踏上自己的書桌、為被迫離去的基廷先生送行的第一人。這也是影片所強調的,托德所代表的一類人會帶著已學會思考的頭腦靜靜的生長,在關鍵的時候做出真正的反抗。

《死亡詩社》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樣陰鬱悲傷。相反,影片懂得製造情緒與情調。前半部分幾乎可以說是歡暢淋漓的,平原,鳥群,皚皚白雪,還有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啟蒙下,迅速豐滿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仲夏夜之夢”落幕,影片進入了感傷的段落。而人物性格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起落,乃爾那樣明朗,積極,最後卻成為月光下自殺的悲劇少年;托德是那樣膽小,□腆,最後卻勇敢的反抗校長,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覺。

影片鏡語優美。在別具一格的體育課上,生性□腆的托德在老師的督促啟發下克服了怯懦,被激發了靈感,他當眾賦詩,引來喝彩。足球場上,身著大紅運動衫的學生們在基廷先生的鼓動下,盡情地奔跑、追逐、嬉鬧,師生間的深情厚誼溢於言表。在金色的夕陽中,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開始狂歡似的繞場奔跑。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啟迪之下,成長中的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淨化,他們的精神境界已經獲得了升華……即使是自殺的段落,如水的月光,帶上花冠的少年,安靜的走下樓梯,好像走進一個寧謐的超凡世界,導演旨在創造的是一個生氣勃勃的,關於少年快樂與感傷的世界,也以此種方式加大了對傳統的壓制人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一個有趣的說法也是一個有力的說法。影片有許多處理生動的情節段落,如基廷鼓勵大家撕書的場面,孩子們興奮地撕去書頁,下一頁是大寫的“poetry”,意味著經過這樣一種破除(對教條的破除),真正的詩(生活)出現了!

《死亡詩社》

TouchstonePictures1989年出品

片長:124分鐘

編劇:湯姆•舒爾曼

導演:彼得•威爾

主演:羅賓•威廉姆斯(飾基廷老師)羅伯特•肖恩•雷奧納德(飾尼爾•佩裡)埃森•霍克(飾托德•安德森)

榮獲第十六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外國片(1991)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歌曲(1990)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