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擴大公共建設提升競爭力台灣才有希望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12日訊】 據中央社1月12日報導,政府擬斥資新台幣500億元推動擴大公共建設振興國內經濟的政策,近日引發外界論戰,前經建會主任委員、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今天表示,全球化競爭日趨白熱化,台灣現今不擴大投資公共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必將失去國際競爭力,屆時子孫如何在國際間立足令人關切。

擴大公共建設方案被外界質疑是債留子孫,對此,陳博志頗不以為然,他指出,現今規劃的擴大公共建設方案,是期望透過各項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民間投資,與部份人士認定純粹增加支出有所出入。

陳博志強調,值此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資金在各國間快速流動,要留住本土資金,增加外商投資台灣興趣,唯有改善本土投資環境,但綜觀過去幾年間,台灣推動的大型公共建設相對有限,投資環境也正日益惡化中,若不在尚有些許競爭力時,加快建設腳步,機會稍縱即逝。

他表示,公共建設有些可結合民間力量,以促進民間參與方式辦理,但並不是所有建設都適合採用這種方式,部份還是須要由政府出資辦理。

陳博志說,現今舉債建設,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維持台灣產業競爭力,雖留給後代子孫數十年待償債務,卻也留下了更多的公共建設,與維持產業榮景的核心競爭力。

改善投資環境的建設內容方面,陳博志認為,當前急需投入建設的項目相當多,如現今外界關切的機場捷運便相當重要,此外,機場若能與高鐵間建有捷運將可與中南部腹地有效串聯,大幅改善中南部投資環境;另建立陳水扁總統所提的南北雙核心,也需要投入大量建設。

他進一步指出,全球產業發展朝知識經濟邁進間,台灣產業最迫切需要的莫過於關鍵技術的提升,改善海外人士來台居住環境,建造符合外籍人士生活習慣的國際村,吸引國際技術人才來台,便成了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郭瑤琪也指出,擴大公共建設可創造內需,提升本土經濟,早期傳統產業大舉外移時,受惠營造業景氣較佳,吸納一些非技術或半技術性勞工,就業人數高達20至30萬人,雖然現今營造業風光不再,但其重要性仍不可小覷,若能透過政府主導擴大公共建設,營造業仍可發揮舊有火車頭工業的效能,提供可觀就業機會。

為使擴大公共建設能有效改善台灣失業問題,工程會已著手研擬配套措施,郭瑤琪指出,根據本土營造業現況分析,工程規模愈大,廠商僱用外勞情況愈多,使得本土勞工就業機會受到擠壓。雖然行政院勞委會已限制營造廠進用外勞人數,但為使未來推動擴大公共建設振興經濟方案,能有效釋出工作機會,降低失業率,工程會已積極開會研商,透過契約限制廠商進用外勞的可行性。

郭瑤琪指出,在政府財政拮据時,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便成為擴大民間商機、節省政府財源的一項雙贏政策,「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8條列出的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案種類繁多,只是受到景氣低迷影響,民間實際參與公共建設的熱衷程度已大打折扣。

但她表示,一些由政府投資新建完成後,委託民間機構營運,營運屆滿營運權歸還政府案件 (OT),以及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現有設施,予以擴建、整建後並為營運,營運權屆滿後歸還政府案件 (ROT),因不涉及土地權取得的棘手問題,並大幅減少土地取得興建成本下,民間參與意願較高,如地方政府游泳池代為經營管理等案件,便已有民間接手案例。

對於公共建設財源問題,郭瑤琪說,除了提高舉債上限、促進民間參與投資,政府正評估引進英國「民間融資方案」(PFI),鼓勵引進民間資金與經營效率辦理公共投資,如未來科學園區開發及橋樑道路等公共投資,都可採取PFI方式辦理。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是世界最早的民間參與投資方式,與BOT(興建、營運、移轉)是兩種不同的制度,後者偏重在工程興建,只做自償率高的計畫,前者則強調融資策略,自償率低的計畫也可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