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富維耶聖母院:19世紀新拜占庭式教堂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蓋在里昂(Lyon)制高點富維耶山上,從這裡能以不同角度欣賞這座城市,又以北面塔樓視野最佳。晴空萬里時,還能看見歐洲最高的白朗峰(Mont Blanc)。(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建於1872至1896年間,供奉聖母瑪利亞。當地人相信聖母曾在1643年黑死病、1832年霍亂,以及1870年普魯士入侵時拯救里昂市。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結束後的隔年,里昂人民決定建造一座新教堂來讓人們了解他們對聖母的奉獻。教堂由私人資助建造,位在富維耶山頂羅馬廣場的遺址上。「fourvière」一詞源自拉丁文「forum vetus」即「古老廣場」。

坐落在富維耶山(又稱「祈禱山」)頂端的大教堂像是一頂里昂的王冠。當地人把暱稱這座教堂為「顛倒的大象」,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一頭四腳朝天的大象。大教堂由四座八角形塔樓和一座鐘樓組成,鐘樓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鍍金雕像。城垛(圍牆上半部分)分別象徵四種基本美德:堅韌(Fortitude)、正義(Justice)、謹慎(Prudence)、節制(Temperance)。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像是一頂里昂的王冠,當地人也把這座教堂取名為「顛倒的大象」。大教堂由四座八角形塔樓和一座鐘樓組成,鐘樓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鍍金雕像。城垛分別象徵四種基本美德:堅韌、正義、謹慎、節制。(Shutterstock)

富維耶聖母聖殿的設計包括四座塔樓、一座中央圓屋頂建築和兩座教堂。兩座教堂一個是位在下層的禮拜堂,另一個是位在上層的教堂。下層是聖若瑟(St. Joseph)的聖陵,上層教堂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上層教堂擁有三個中殿、拜占庭式拱形天花板,以及由十六根羅馬式圓柱支撐的哥特式拱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還有畫家查爾斯‧拉梅爾(Charles Lameire)和喬治‧德科特(Georges Décote)創作的六面馬賽克牆。

大教堂的立面以白色裝飾。代表堅韌與正義的兩座塔樓面向廣場。右邊的正義塔樓描繪大衛和歌利亞(David and Goliath),左邊的堅韌塔樓描繪所羅門的審判(Judgement of Solomon)。中間的三角山形牆連接兩座塔樓,山形牆的裝飾圖案喚起人們憶起聖母瑪利亞祈求終止1643年的瘟疫。在雕刻飾帶下方的高空廊台有女像柱(caryatids)或天使造型雕塑的柱子支撐,他們手持寶劍提升了大教堂的防禦能力。另外,入口階梯頂端有一扇青銅門,代表諾亞方舟(Noah’s Ark)與聖經裡的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此外還有一尊象徵里昂的帶翼石獅雕像,守護在下層禮拜堂或聖陵的入口處。

大教堂的立面以白色裝飾。代表堅韌與正義的兩座塔樓面向廣場。在雕刻飾帶下方的高空廊台有女像石柱支撐。還有一尊帶翼石獅雕像,守護在下層禮拜堂的入口。(Shutterstock)

下層禮拜堂或地下陵寢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的丈夫聖若瑟。建築師相信朝聖者必須先透過聖若瑟才能見到瑪利亞,也就是從地下墓室的黑暗過渡到主教堂的光明。地下聖陵不僅是上層教堂的地基,也是一座獨立的教堂,室內的祭壇周圍環繞著精緻的新拜占庭式(Neo-Byzantine)馬賽克、優雅的雕像和大理石柱子。

下層禮拜堂供奉的聖若瑟。禮拜堂的祭壇周圍環繞著精緻的新拜占庭式馬賽克、優雅的雕像和大理石柱子。(Shutterstock)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和他的助手路易斯‧聖瑪麗‧佩蘭(Louis Sainte-Marie Perrin)採用當時一種結合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潮流,即歷史主義風格(historicism)來設計教堂。歷史主義發展於19世紀歐洲,也稱作復興主義或折衷主義建築。博桑以新拜占庭風格設計了富維耶聖母大教堂,例如圓拱門、拱頂、穹頂和裝飾性馬賽克,並添加了一些哥特式和羅馬式風格。

新拜占庭風格賦予上層教堂中央中殿豐富、華麗的裝飾靈感。教堂裝飾包含白色卡拉拉大理石、來自意大利北部的粉紅色花崗岩、來自薩伏依(Savoy)的藍色大理石以及其它像綠瑪瑙、銀、金、烏木(ebony)、象牙等高貴建材。教堂從地板到天花板都覆蓋著金色的馬賽克。新哥特式風格引人注目,包括三個拱形跨距、彩色玻璃花窗和16根雕刻柱支撐的哥特式拱門。

拱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其中一個拱頂展示聖母瑪利亞和三位一體,有鍍金天使圍繞。這些都是新拜占庭風格的典型特徵。

上層教堂中央中殿豐富、華麗的裝飾靈感來自新拜占庭風格。教堂裝飾包含白色卡拉拉大理石、意大利北部的粉紅色花崗岩、薩伏依的藍色大理石以及其它像綠瑪瑙、銀、金、烏木、象牙等高貴材料。教堂從地板到天花板都覆蓋著金色的馬賽克。(Shutterstock)
其中一個拱頂展示聖母瑪利亞和三位一體,圍繞著鍍金天使。穹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Shutterstock)

教堂大部分的圖像都在頌揚聖母瑪利亞,描述她的故事。金箔、銀箔、青綠色和金色瓷磚等裝飾都是在展現神聖的場景。

畫面這幅馬賽克牆展現了瑪利亞神聖的母性,周圍環繞著國王和天使。金箔、銀箔、青綠色和金色瓷磚等裝飾都在表現神聖的場景。(Shutterstock)

原文:Notre-Dame de Fourvière: Lyon’s 19th-Century French Basilic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