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兩大瓷器廠「麥森」與「塞夫爾」的競爭

民族主義加劇18世紀歐洲兩大瓷器製造商麥森(Meissen)和塞夫爾(Sèvres)之間的競爭。
Michelle Plastrik撰文/吳約翰編譯
讓-克洛德‧杜普萊西的作品《象頭花瓶》(Elephant head vase)(局部)。照片是一對花瓶中的一個,約1758年製作,塞夫爾國家製造廠(Sèvres Manufactory)燒製。(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歐洲人開始愛上這種易碎卻耐用的材料,王室成員大量收集這些他們稱之為「白金」的物品。由於歐洲統治者不再滿足於購買進口產品,於是想製造屬於自己的瓷器餐具和裝飾品。但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才破解製造密碼,知道如何生產貨真價實的瓷器(硬質瓷物品)。

18世紀歐洲最出色的兩家瓷器製造廠是麥森(Meissen)和塞夫爾(Sèvres)(原名文森 ,Vincennes)。然而在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加劇了兩家公司的競爭。麥森位在薩克森(今德國的一部分)境內,塞夫爾則在法國巴黎近郊製造。

路易斯‧德‧西爾維斯特(Louis de Silvestre)的肖像作品《強人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約1720年創作。油彩、畫布。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Nationalmuseum, Stockholm)。(公有領域)

奧古斯特的「戀瓷癖」

說好聽點兒,薩克森的統治者奧古斯特二世對瓷器著迷不已。這位眾所皆知的選帝侯「強人奧古斯特」自稱患有「戀瓷癖」(Porzellankrankheit)。直到去世前,他已擁有三萬五千多件瓷器收藏品。

奧古斯特將煉金術士約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囚禁在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強迫他試驗瓷器配方。終於,伯特格與組員首次成功複製出西方真正的瓷器。1710年,麥森工廠在奧古斯特王室的贊助下成立。

麥森瓷器在接下來的40年裡主導歐洲市場,一直到法王路易十五(King Louis XV)的王室工廠出現才黯然失色。

麥森瓷器的傑作

《飾以阿拉克涅和雅典娜的壁爐座鐘》(Mantel clock with Arachne and Athena),1727年創作,麥森瓷器製造廠的約翰‧戈特利布‧基什內爾(Johann Gottlieb Kirchner)製作。瓷器、金屬鍍金;43.9×20.8×13.5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公有領域)

麥森瓷器早期的傑作是一座以阿拉克涅(擅長織布)和雅典娜(Arachne and Athena)裝飾的壁爐座鐘(pendule),現由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合法收藏。座鐘有著琳瑯滿目的裝飾策略,它的來源也錯綜複雜。學者認為座鐘可能是為奧古斯特製作,19世紀時由幾位知名的主人相繼持有,後來由柏林夫婦弗蘭茨和瑪格麗特‧奧本海默(Franz and Margarethe Oppenheimer)收藏。

希特勒上台後,奧本海默一家逃到維也納,後來又設法逃離奧地利。在逃離維也納的迫害之前,奧本海默夫婦將他們收藏的麥森瓷器賣給了一位荷蘭收藏家,但收藏家不久後去世。納粹於是買下瓷器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從鹽礦中發現了這批收藏,將所有權歸還給荷蘭,存放在國家博物館內。

2019年,荷蘭將這些收藏品歸還給奧本海默家族的繼承人。兩年後,蘇富比(Sotheby’s)代表奧本海默家族拍賣了這些收藏品,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買回了一半以上的藏品,其中包括這件拍賣的焦點──壁爐座鐘。預估價在20至40萬美元,最終拍賣價高達160萬美元。

蘇富比拍賣目錄上對這座鐘的描述:「外觀造型輪廓清晰,裝飾技巧豐富非比尋常,包括濃濃的中國風人物面板,紫褐色和鐵紅色的葉狀渦捲圖案、藍色的釉下彩邊框,以及在「伯特格閃光釉」(Böttger-lustre)上鍍金的中國風人物和渦捲圖案」。粉紅淡紫色的閃光釉是伯特格發明的,常用於具有中國風主題的麥森瓷器上,都是符合歐洲品味的東亞圖案。

《飾以阿拉克涅和雅典娜的壁爐座鐘》(局部)。(公有領域)

座鐘拱形圓頂上方是神話故事人物──年輕織女阿拉克涅和希臘女神雅典娜。在故事中,阿拉克涅誇耀自己的編織技藝比雅典娜高超。隨後在一場比賽中,阿拉克涅擊敗了女神雅典娜。憤怒的雅典娜為了懲罰阿拉克涅,將她變成一隻蜘蛛,永世不斷編織。

藝術史學家莫琳‧卡西迪‧蓋格(Maureen Cassidy-Geiger)在蘇富比的文章《來源與聲望:瑪格麗特和弗朗茨‧奧本海默收藏》(Provenance and Prestige: The Margarethe and Franz Oppenheimer Collection)中指出,這座時鐘的創作靈感很可能來自奧古斯特收藏的古董和現代雕塑。第一位製作座鐘的藝術家是喬治‧弗里茨切(George Fritzsche),後來由雕塑家約翰‧戈特利布‧基什內爾(Johann Gottlieb Kirchner)接力完成,隨後他也創作出一些麥森委託的著名藝術品。

文森瓷花

《帶花朵的鑲嵌花瓶》(A mounted vase with flowers),花瓶在1733年以前由麥森瓷器製造,而花朵在1745─1750年由文森瓷器製造廠負責。1745—1749年左右鑲嵌底座。硬質瓷、釉彩裝飾,軟質瓷、鍍金青銅。洛杉磯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Los Angeles)。(公有領域)

法國欽羨薩克森邦麥森工廠在瓷器上的成就。1740年,文森工廠在巴黎東邊的一座王室城堡成立,由一位前木匠經營。他做出更完美的瓷器,質地更白、更出色的軟質瓷。文森的目標是生產出能與麥森匹敵的瓷器。最初,文森經常仿造麥森受歡迎的作品。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在文森成立五年後賜予王室授權。

洛杉磯蓋蒂中心(Getty Center)收藏一組藝品呈現出這段期間兩家瓷器競爭的精華寫照。這對鑲嵌花瓶顯然是1733年以前出自麥森花瓶的樣貌。瓷器器皿上繪有花卉和昆蟲圖案,上頭的陰影更突顯真實感。蓋蒂中心指出:「畫家仔細地繪製了一些小蟲子,以掩蓋瓷器上的瑕疵」。

《帶花朵的鑲嵌花瓶》,花朵來自文森瓷器製造廠(局部)。(公有領域)

麥森花瓶的底座繪有藍色花押字「強人奧古斯特」(AR)。這個花瓶1745年左右出口到法國。一到法國,經銷商便將鍍金青銅鑲嵌在底座上。接著,工藝師將文森瓷花接上花莖,並在麥森花瓶「插」出一盆可愛的花束。

文森瓷器廠以製造栩栩如生的瓷器花卉聞名。1740年代受到高貴時尚的巴黎人追捧。有些顧客收藏了數千種不同品種的花卉。這些瓷器花卉用來裝飾室內,甚至噴上香水,彷彿就像是使用真花布置一般。

亞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的作品《身著加冕長袍的路易十五》(Louis XV in Coronation Robes),1730年創作。油彩、畫布。法國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 France)。(公有領域)

1756年,文森瓷器遷至巴黎西南塞夫爾地區特別建造的工廠。後來就以新工廠座落的地點而聞名。三年後,路易十五成為工廠唯一的擁有者,商品大多供應法國王室和朝臣,就像強人奧古斯特統治時期的麥森那樣。

法蘭索瓦‧布雪的作品《龐帕杜夫人肖像》,1756年創作。油彩、畫布;200.7×155.6公分。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Munich)。(公有領域)

「龐帕杜粉紅玫瑰」(Rose Pompadour)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對1758年左右製造有著象頭裝飾的奇特花瓶,花瓶的粉紅色是龐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認可的最佳範例。到了這個時期,由於技術獨到與奢華的裝飾技巧,塞夫爾成為歐洲領先的軟質瓷製造商。塞夫爾直到1769年才開始生產硬質瓷,那是在法國利摩日(Limoges, France)發現高嶺土之後兩年。

很快地,塞夫爾不再依賴麥森瓷器來獲取靈感。一些學者認為塞夫爾色彩豐富、鍍金華麗的裝飾花瓶是瓷器廠最傑出的成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的一對《象頭花瓶》是意大利出生的金匠讓-克洛德‧杜普萊西(Jean-Claude Duplessis)鑄造,他在1748年加入塞夫爾瓷器創造出新的雕塑形式。

塞夫爾國家製造廠(Sèvres Manufactory),讓-克洛德‧杜普萊西的作品《象頭花瓶》(局部)。照片是一對花瓶中的一個,約1758年製作。(公有領域)

1750年代末,塞夫爾生產出令人驚艷的花瓶模型。這類花瓶的生產極為困難且成本昂貴。其中象鼻為燭台的象頭花瓶尤其受到王室和貴族青睞。龐帕杜夫人至少擁有三對象鼻花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沃爾夫‧伯查德(Wolf Burchard)在他的目錄《啟發華特‧迪士尼:法國裝飾藝術的圖像》(Inspiring Walt Disney: The Animation of French Decorative Arts)中寫道:「在近代歐洲早期,大象是令人著迷的藝術主題。」

大都會博物館的象頭花瓶,最初是由孔代親王(Prince of Condé)路易五世‧約瑟夫‧德‧波旁(Louis-Joseph de Bourbon)在凡爾賽宮路易十五私人公寓的獨家拍賣會上購得。親王買了五個花瓶。總價4,320里弗爾(livres),這個數字遠遠超過專業人士的年薪。歷史學家認為,象頭花瓶目前僅存22座。

法國大革命後,塞夫爾製造廠的所有權移轉至法國政府,時至今日持續運作,且經常與當代藝術家合作。德國麥森瓷器廠依舊繼續生產,現由薩克森邦擁有。儘管在瓷器生產上,兩國的優先考量已不再是超越對手,但18世紀的「瓷器之戰」卻也催生出一些最美麗的歐洲裝飾藝品

原文:White Gold: Rival 18th-Century Porcelain Manufactori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