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集錦】明君良臣與鏡子的故事

文/杜若
在中國古代,鏡子對明君良臣有著特別的意義。圖為唐朝銅器──四鸞鏡。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鏡子,尋常之物。然而在中國古代,鏡子對明君良臣有著特別的意義。周武王伐紂後,為警戒自己,在鏡子上銘刻箴言。梁武帝起兵,臣子向他獻上明鏡,以表誠意。隋朝高熲功高震主,遭人嫉恨和詆毀,隋文帝又是如何以鏡子評價他的呢?明鏡伴隨著明君良臣,留下了千秋佳話。

周武王鏡銘「見爾前,必慮爾後」

商朝末年,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他聽信妖婦讒言,造蠆盆酷刑虐殺股肱良臣,還敲骨剖胎殘害黎民,導致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為解萬民之倒懸,救群生之性命,周武王奉天命伐紂,大會天下諸侯,討伐獨夫紂王,終是滅了商朝。

周武王即位三天後,召見了士大夫,向他們詢問有哪些良好的箴言,可以留給後世子孫。姜子牙說:「在上古遺作《丹書》中就有。大王想要聽,需要先齋戒。」

武王齋戒三日後,穿戴著正式的冠冕大禮服,恭敬地聽姜子牙宣讀上古箴言。武王聽罷《丹書》,內心既震撼又警醒。於是退朝後,親自御書警戒格言。他宮室內每個角落都刻上自警銘文。

「見爾前,必慮爾後」就刻在鏡子上。意在告誡自己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權勢風光,還要考慮到江山社稷,後代子孫的長遠福祉。

周武王照鏡子,不僅僅只為了修整儀表,而且還要通過鏡子自警自戒,為周朝的長遠留下鏡鑒。

《南史》故事 獻明鏡表心地

南北朝時期,南齊王珍國(?-515年,字德重),擔任南譙太守,治理地方頗有才能,名聲也很不錯。當時郡內百姓苦於饑荒,王珍國賑濟穀米,散發財物,救濟窮困的百姓。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親寫御書,下詔說:「愛卿愛護百姓救助國家,這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齊明帝駕崩後,繼任者東昏侯蕭寶卷暴虐無道,引起天怒人怨。梁武帝起兵攻入首都建康。東昏侯召回王珍國返回都城,使他出城駐紮在朱雀門,但後來他被王茂打敗。王珍國密遣郗纂捧著一面明鏡獻給梁武帝,以表心地光明、磊落之誠意。梁武帝以斷金為信回報他。

當時衛尉張稷總領大軍,王珍國密交張稷心腹張齊,與張稷相約結盟。到了十二月丙寅日早晨,王珍國帶領張稷來到衛尉府,領兵從雲龍門入宮,在內殿殺了東昏侯。此後,他和張稷、尚書僕射王亮等人在西鐘下,派中書舍人裴長穆歸順了梁武帝。

一天,宮中舉行盛宴,梁武帝問王珍國:「愛卿,昔日你送來的明鏡,如今我還保存著。昔日我送你的黃金是否還在?」王珍國回奏說:「臣將黃金鄭重地放在了手肘後,不敢有所閃失。」

獨孤公如明鏡 越磨越皎明

大司馬獨孤信(503年-557年)引薦高熲父親高賓擔任屬官,並賜高家為獨孤氏。所以高熲,也稱獨孤熲。此人精明強幹,善於辭令,不僅富有謀略,而且知道運兵作戰之事。楊堅擔任北周靜帝大丞相時,重用高熲任相府司錄(官職,掌總錄眾曹文簿,舉彈善惡)。

開皇八年(588年),隋朝滅陳。晉王楊廣(569年-618年)為元帥,高熲任元帥長史,輔佐隋文帝完成南北一統。滅了陳國後,高熲自知功高震主,不僅禮讓功勳,也想辭去職務、避開權勢,起初文帝並未同意。因高熲一再堅持辭讓,為了成全他的好意,文帝只是解除了他的僕射職務。但不久之後,仍舊讓他官復原職,擔任朝廷要職。

隋文帝重用高熲,引起衛右將軍龐晃,以及將軍盧賁等人的妒嫉。他們在文帝面前搬弄是非,詆毀高熲。隋文帝震怒,疏遠並罷黜了龐、盧等毀謗高熲的人。

一天,文帝對高熲說:「獨孤公猶如一面鏡子,每次遭到磨礪,愈發皎潔,變得更加明亮。」兩人君明臣賢,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參閱資料:
《梁書》卷17
《隋書·高熲傳》卷41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
《南史·王珍國傳》卷45@*#◇

點閱【漢典集錦】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