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諺語:「年怕中秋月怕半」下半句更有力

作者:容乃加
分明是團圓的中秋佳節,卻有這一諺語「年怕中秋月怕半」,寓含什麼深意嗎?(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4406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重大節日,圍繞著中秋,有許多故事和民俗,也有不少名句和諺語。可知這一諺語「年怕中秋月怕半」有下半句,撥雲見月更有力!

好詩慶賀中秋節

大文豪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入耳際就讓人想起中秋節,長長的思念也隨之湧上心頭,多少代人月下祈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南宋一代偉人王十朋曾為他的同僚作了一首同頌中秋的詩,吟詠「清光此夜十分好,有酒有客宜高歌」,那清光月景、淺酌低唱,與代代中秋共徘佪。

中秋節諺語

東坡和十朋的明月詩都充滿人間情味。明月夜,清光十分好,卻有這一諺語「年怕中秋月怕半」。分明是團圓共嬋娟的喜樂佳節,何故讓人心生害怕憂懼呢?

月到月半,由盈轉虧;節到中秋,由熱入涼。年在收尾的況味漸漸湧現。中秋節一到,公曆年也過了三分之二了。春耕夏耘的時節已經過去,若這一年立下的計劃還沒實踐,當然就與收穫無緣了。以節氣轉換來看,中秋節和秋分節氣很接近,秋分是陰陽兩氣平衡的節氣點,過了這一節這一氣,天地萬物陰盛而陽衰。不思量,難無感呀!

「年怕中秋月怕半」下半句怎麼說

喜迎中秋。(Pixabay)

那「年怕中秋月怕半」這諺語下半句怎麼接?有人接了:「人怕四九歲怕寒」。話中有話,由歲俗節慶連結到人生,這才真正說到重點。

人怕「四九」,是指四十九歲,眼下的五十歲就是半百人生,是哀樂中年的里程碑;「歲怕寒」呼應整個句子,不管是年或是人,寒冬就是意味著結尾,意味著自然而然的蕭索凋零。

這諺語也有另一版本——「年怕中秋月怕半,人生立志在少年!」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就是這般叮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積極的思想,鼓舞人及早立定人生志向,及早努力,把握人生莫等閒。

自己決定格局

雖然「年怕中秋月怕半」,然而,每一回月缺、每一季歲寒都可以是一個警醒、一個契機。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人生到了五十,越走越篤定,因為省察半百的人生經驗,讓我們知道怎樣順天而為,不給自己增添無謂的煩惱、無端的困擾,也警醒我們自己不造無知的業力。這就漸漸進入樂天知命的境界。

試引孔子的人生態度「五十知天命」入句,就成「年怕中秋月怕半 樂天五十知天命」!

和孔子同時代的衛國大夫蘧伯玉(名瑗)在五十歲的時候,留下「四十九年非」的文化典故。

蘧伯玉是個勤於修行的賢士、忠臣。他仁智兼備,事事誠敬,日日月月、歲歲年年都以內省己過、誠於改過遷善為念。蘧伯玉這位誠敬的君子,不會特地在人前裝模作樣標榜禮儀,也不會在人看不見的暗處違反道德準則,即使在昏暗不明的地方依然遵守禮義。蘧伯玉的「四十九年非」,反映了五十歲的他已經改善了四十九年的過錯。今天的他改正了昨天的過錯,今年的他改善了去年的不足。日復一日,生命的萃煉昇華自在其中!

像蘧伯玉這樣的修行,不僅修己積德,而且修出來的善德也保衛了國家。歷史記載,晉國的公卿趙簡子一度曾想要攻打衛國,但有人提醒他說:「衛國有蘧伯玉為政。」趙簡子一聽就懂了,於是就放棄了攻打衛國的想法。是呀,善德是受到上天認可的美德,是受到上天祐護的「治寶」與「至寶」。

試引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修行入句,就成「年怕中秋月怕半 四九年非得至善」!

看官,您給自己怎麼寫下半局呢?

月月月圓逢月半 年年年尾接年頭

有這樣一副對聯,把月圓和歲寒年尾聯上了: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日月輪迴無窮已,一年容易又中秋。「年怕中秋月怕半」是為警醒,可為惕厲,若能時時內省改正從善,日日都有明月常在心,照亮內心的奧處,點亮善行的璀璨。莫管陰晴圓缺,天天明月夜,「年迎中秋慶月半,怎怕四九怎怕寒」!@*

─點閱【中秋節】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年的歷史悠久如長歌,中秋的故事就如歌中動聽的音符。歲月流轉、朝代更迭,今天人們仍舊不斷譜寫著這首看似沒有終章的樂譜。既然今月曾經照古人,那麼我們不妨撫今追昔,從中秋節的幾個別名中探求這個節日起源的故事。
  • 迎盼中秋佳節來,中秋愁雨卻徘徊。 多情誰似秋風勁,一陣猛吹雲霧開。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