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五)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濕壁畫,1512—1514年作,底寬660cm,位於梵蒂岡宮伊利奧多羅廳。(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9
【字號】    

接上文

《博爾塞納的彌撒》

隨後,在繼續為梵蒂岡宮各居室作畫的過程中,他繪製了奧爾維耶托(Orvieto)聖體奇蹟、也稱博爾塞納(Bolsena)聖體奇蹟的場景【註1】。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神父正在做彌撒,當他看到聖體因他的不虔誠而滲出鮮血,羞愧得面色發紅。他的眼中滿是畏懼,在聆聽講道的信眾面前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的手幾乎在顫抖,手勢透露出人在這種情形下會感到的驚恐。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1。(公有領域)

在神父周圍,拉斐爾畫了姿態各異的許多人物,有的在做彌撒,有的跪在台階上;所有人都為這樁怪事感到困惑不解,做出各種優美絕倫的動作;無論男女,都流露出愧疚自責的神情。一位婦女懷抱孩子坐在場景底部的地上,聽到另一人向她講述發生在神父身上的事,她以奇妙的姿態轉過身,那種女性的優雅非常自然、栩栩如生。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2。(公有領域)

在另一側,他畫了聽彌撒的教宗儒略二世,還畫了樞機主教聖喬治(Cardinal di San Giorgio)和許多其他人的肖像。他還因勢乘便,在窗戶旁邊畫了一段台階,使得所有部分渾然一體——不,就好像如果沒有窗子占去的空間,作品反而不完整了。可以這樣說,在繪畫場景的構思與布局方面,沒人比拉斐爾更恰到好處、明確清晰,並且駕輕就熟了。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3,聽彌撒的教宗儒略二世。(公有領域)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4,中間轉頭者為拉斐爾自畫像。(公有領域)

《解救聖彼得》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濕壁畫,1514年作,底寬660cm,位於梵蒂岡宮伊利奧多羅廳。(公有領域)

拉斐爾在對面牆上描繪的另一場景也體現出這種才賦,畫的是聖彼得落入希律王(Herod)手中,被收入鎧甲衛兵把守的監牢中。這幅畫展現了他對建築物的駕馭和對牢房形制的把握——這種判斷力帶給他之後的追隨者更多的困惑。事實上,他的畫中更多的是美感,這是因他一直致力於忠實再現故事題材,並且在畫中描繪祥和美好的事物。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局部1。(公有領域)

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森然可怖的監獄中,老彼得被鐵鍊綁在兩名士兵中間,獄守們陷入沉睡,天使耀眼的光芒劃破濃黑的夜晚,讓監牢中的一切無所遁形,並將士兵的鎧甲照得閃閃發亮——雖然是畫出來的,那種奪目的光澤卻彷彿比真的鎧甲還要真實。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局部2。(公有領域)

同樣的藝術天才亦表現在聖彼得的動作姿態中。當彼得脫出鎖鏈,在天使陪伴下離開監牢走向自由時,人們從聖徒的臉上看到一種信念,即這只是一場夢,並非現實。牢房之外全副武裝的衛兵聽到鐵門響聲,表現出驚恐錯愕,一個手持火把的哨兵喚醒同伴,當他用火把照明時,火光映照在所有兵士的鎧甲上;火光沒有照到的地方,都籠罩在月色中。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局部3。(公有領域)

拉斐爾將此場景畫在窗子上方,讓牆面顯得更暗了;當你注視畫面時,強光照在你的臉上,自然光與畫中夜景的各種光線爭相輝映;火把的青煙、天使的輝光和夜晚濃黑的陰影都是那樣自然逼真,他惟妙惟肖地傳達出這一精妙構思,你簡直無法相信這全都是畫出來的。

畫中可以看到鎧甲上的陰影、其它投影與反光,還有光亮中瀰漫的煙氣,一切都被最深暗的色調襯托得那樣好,真的可以說他是大師中的大師;在描繪夜晚的所有畫作中,這是最逼真、最神妙、也是舉世公認最為稀有特別的一幅。(待續)

譯者註:
【註1】1263年,一位德國神父——布拉格的彼得(Peter of Prague)朝聖途中在博爾塞納落腳,他對祝聖過的麵餅和酒(聖體)變成基督體血的「變質說」素有懷疑。彌撒中,他剛一念祝聖經文,就有聖血從聖體內冒出,流過手臂,又流到祭台和九折布上。教宗烏爾班四世正在奧爾維耶托,聽到神父的報告寬赦了他,並下令修建了該鎮的主教座堂,將浸血的九折布存入聖龕,以紀念這一神蹟。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