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愛讀唐詩】羌笛何須怨楊柳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是唐詩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Shutterstock)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

在唐詩排行中,王之渙的這首七言絕句《涼州詞》高居第三名[1] ,第四名的《登鸛雀樓》是他的五絕作品。出類拔萃的詩作,每一首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白雲彩霞自來去,各展氣韻風流。《涼州詞》在近代和現代的文學史教材中都留名,爭鋒唐代七絕的壓卷詩。《唐詩訓解》說此詩「句奇,意奇」,此詩的意象與氣韻究竟出「奇」在何處?

【白話賞讀】

滾滾黃河奔騰,奔到遠方上了白雲間,

(一望無際莽莽黃沙直上白雲間,)

白雲間一座孤城盤固在萬仞高山間,控制八方戍守邊塞。

羌笛呀羌笛,何須哀怨(吹奏)《折楊柳》傷別離呢!

莫望春風,春風年年吹,吹不到玉門關呀!

七絕壓卷   王之渙《涼州詞》

這首詩從情到景都開展了奇特的視野與擬人化的敘事手法,神思飛揚,壯采深情,奇景撼人,情味亦奇。

本詩第一句有兩個版本,黃河遠隔玉門關有千里之遙,歷來各家詮釋本詩在「黃河」與「黃沙」之間爭執不下。莫管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的意象,或是「黃沙直上白雲間」的氣象,都挾著莽莽直上天際的氣勢,一展沙、河的雄奇豪壯。

「黃河遠上白雲間」的意象雄奇壯闊。(Shutterstock)

玉門關在河西走廊南北山之間[2],唐《通典‧邊防九》記載玉門關,「關右暨於流沙,騷然無聊生」。戍邊孤城映帶萬仞高山,荒莽孤絕,動人心魄。

觸景敘情,詩人從廣闊無邊的大手筆轉入細膩深情的擬人法來抒懷。一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說別離曲《折楊柳》湧現戍邊將士的離愁別恨,反過來勸慰羌笛(邊塞將士、吹奏之人的化身)不要怨離別歌的哀傷幽怨。全詩不說「征人」,一笛代言斂而不露的征戍苦情,風致絕人;託言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人瀟灑曠放的絕唱千年迴響。

《詩法易簡路》評本詩:「神韻格力,俱臻絕頂。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讚揚本詩的神韻、格調、氣勢都達到了絕頂極致;借物託言,投射心意的手法非常得體。羌笛吹奏折楊柳歌,春風不來,音有盡而意無窮,給予後人無限想像的空間。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Shutterstock)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是中原出塞必經關塞,出關後往西域有中道、南道和新道。漢代時,玉門關遠置於敦煌西北一帶。據中國氣候紀錄,常年裡,敦煌春天(3〜4月)累計的降雨量不足5公厘(0.5公分),而位於關內的西安則為45公厘。春天時,氣溫雖然轉暖了,然而降水偏少、空氣乾燥的玉門關,卻難見鬱鬱蔥蔥的盎然景象,難覓柳綠花紅的明媚春色。「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對比中原的多姿多彩,玉門關的春天顯然乾燥荒瘠。

這首《涼州詞》[3]是盛唐的《出塞》詩,雄邁出奇,淡化傷別離愁,超然絕壯,歷來被譽為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明代王世懋(王世貞之弟)將此詩與王翰《涼州詞》共列為唐詩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見《藝圃擷餘》)

【詩人身影】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在他高祖時遷至絳郡(今山西新絳)。王之渙自幼聰穎,弱冠就能作詩文,「少有俠氣,所從遊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後來改變原來的遊俠志向作為,努力求學攻文,十年後名聲遠揚,結交許多盛唐名士。

最初他以家族門蔭登仕途,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後來遭人誣構,拂衣去官,悠遊山水,十五年間足跡踏遍黃河南北。黃河的萬千氣象,飛越入詩。開元末,他在親友勸說下補官職文安郡文安縣尉,以清白著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卒於任所。

王之渙工於詩文,詩情致暢雅,尤其擅長邊塞詩,聞名一時。他與邊塞詩人高適、王昌齡交遊、唱和,名動一時。他們的新詩一出,往往就被當時樂工製成歌曲。唐代薛用弱《集異記‧卷二》記載了一則王之渙和王昌齡、高適在酒樓(旗亭)適逢梨園伶人樂官聚宴,詩人一時起興,藉由三人被唱的詩歌誰多,來比較詩名高下,留下「旗亭畫壁」的助興趣談。

靳能寫王之渙的墓誌《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說他「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讚美王之渙志氣昂揚,真個卓越豪邁、謀略遠大的奇才。他作從軍出塞之詩歌,傷離的情思,訴盡皎皎關山明月之情,征戍的悲壯,流露蕭蕭易水之寒,得到樂府傳唱,廣為流行。

玉門關今昔

玉門關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在古代出塞戍邊歷史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因而在出塞詩中常現關名。玉門關,關址在時光推移中幾度變遷,最早設立於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後),當時建關在嘉峪關石關峽,作為輸入西域玉石的關道而得名。

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玉門關西遷至敦煌西北一帶,這是歷史上玉門關最西的位置。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4年),玉門關東遷到瓜州(近甘肅酒泉),一直延續到唐代。

盛唐王之渙《涼州詞》作於開元年間(八世紀前半),當時河州敦煌道猶能「歲屯田,實邊食」(《太平廣記‧東城老父傳陳鴻譔》)。

到了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夏占領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失去中原通西域的關卡作用了。玉門關在征戍上發揮汗馬功勞,前後寫下1100年的歷史。

結語

王之渙《涼州詞》神思飛揚,壯采深情,奇景撼人,情味亦奇。作者慷慨倜儻的才氣躍然紙上。整首詩的雄奇豪壯的意象與氣韻,轉化幽怨為曠達的灑脫,與詩人不凡的氣度互為映襯,輝映唐詩的天空。

註釋:

[1] 唐詩排行指標包括:收入古今選本、受到歷代評點、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網路連結等的總合次數。排行榜參見《必讀唐詩100大》(王兆鵬等著,台北:聯經,2014年版)。

[2]據唐道宣《釋迦方志》,「……涼州,東去京師二千里。從涼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肅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門關,關在南北山間。又西減(*即向東)四百里至瓜州。」

[3]《涼州詞》是樂府詩題,描寫河西走廊一帶風土人情的樂歌,也叫《出塞》《涼州歌》,屬於橫吹曲辭,本詩中的「羌笛」就是橫吹樂器,笛音悠揚,幽微露悽怨。涼州是漢武帝時所置,因此地處西方,常寒涼故稱涼州,領十郡。曹魏時分河西為涼州。唐代時涼州管轄地包含河西走廊,屬於隴右道,州治在今天的甘肅武威一帶,是絲綢之路出塞必經的重鎮。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