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布碌崙錘殺案凶嫌 被判先關精神病院半年

每半年複查精神狀況 凶手精神病「痊癒」就可回家?社區憤怒

受害者家屬潘太太(右二)發言說,她自己受過的罪她自己最清楚,所以要示範給其他人看,華人不能沉默,必須出來。左一為市議員李凱健。(蔡溶/大紀元)
人氣: 22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0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2019年1月震驚華人社區的羊頭灣「海港城鐵鎚殺人案」凶嫌昨天(1月27日)視頻出庭,法官裁決凶嫌對社區構成威脅,安排送他進精神病醫院強制治療6個月,每6個月複查精神狀況,法官再根據複查結果,確定他對公眾是否造成危害,裁決他的去向、或者在何種程度上繼續治精神病。

該案從三年前檢方指控凶嫌馬湯諾域治(Arthur Martunovich)一級謀殺罪,到去年8月檢方、辯方一致認定凶嫌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法官根據心理專家給的結果,判凶嫌免於刑事責任。再到昨天法官5分鐘判案,凶嫌進精神病院6個月。

「精神病患如果複查『痊癒』,家人就可以接他回家?」對社區提出的這個問題,助理檢察官難以把話說死,檢方不能保證被告終身拘禁在精神病院中。

1月27日上百華人冒著攝氏零下8度的低溫,分別在法庭外和布碌崙地區檢察官辦公室前集會抗議,要求公正公平的審判。
1月27日上百華人冒著攝氏零下8度的低溫,分別在法庭外和布碌崙地區檢察官辦公室前集會抗議,要求公正公平的審判。(蔡溶/大紀元)

一面是「連殺三人」的滔天罪行,一面是因「神經病」而免於刑罰,這個結果社區從來不接受,一場場抗議走下來,抗議人士也因此對這個司法系統發出更大聲的質疑,昨天上百華人冒著攝氏零下8度的低溫在法庭外和布碌崙地區檢察官辦公室前集會抗議,要求公正公平的審判。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精神問題的壓力,我也有,現在我也真的有精神問題了。他殺了三條人命卻判他無刑事責任,這樣的精神報告出來,我們能接受嗎?」一名受害者家屬潘太太說,此前她多次要求看精神報告,了解精神病的程度,檢控官都說案件結束前不能給她。

她指責檢方沒有盡全責。檢方罕見與辯方達成一致協議前,沒有與家屬溝通,去年8月4日與家屬面談,「第二天8月5日上庭就有結果了。作為檢控官是代表人民的,不能這樣對待受害者家屬。」

潘太太說,下一步她考慮聯邦上訴,說如果半年之後,凶嫌「病好」就可以輕易出來的話,誰能負責。尤其現在司法系統被政客操縱,「不管紐約還是其它州,都把有犯罪前科的精神病放出來。我自己受過的罪我自己最清楚,所以要示範給其他人看。」

如果司法精神有一部分崩壞,就唯有早做自救。她說,回顧啟動抗爭的時間點「還是太遲了」,「案件發生的時候,求助社區也好,請律師也好,應該早早就弄一場示威抗議,一開始就應該給政府壓力。現在知道不能沉默,必須出來。」

準備競選州議員的林煜說,華人因為對美國政治和法律程序不熟悉,遇事往往沉默,現在沉默的華人社區不再沉默,「每一個程序都要懂,才不會被卡脖子」。

市議員李凱健力撐社區

康尼島市議員李凱健(Ari Kagan)說,現今紐約司法體系對犯罪過於寬大、心慈手軟,對受害者不公,凶嫌「因三起謀殺和仇恨犯罪應受到最大程度的起訴。但現在就像任何犯罪都不受懲罰一樣。我們不相信藉口,我們要求公正,所以才出來,為正義而呼。」

許多民眾抱怨,慣犯(職業犯罪者)屢次被抓又屢次被釋放,以及有精神病史的遊民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公共空間威脅市民安全。

李凱健說,保釋改革法是癥結之一,他與州長霍楚也談過此事,保釋改革的最初想法是低級別犯罪的人被捕後,無錢交保釋金,無辜在監獄裡等六個月才上庭,對這部分人網開一面,這是保釋改革的前提。「但最終發生的事情卻完全相反,這與低級犯罪無關。」

他認為應該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官不僅要考慮嫌犯是否肯定會出庭受審,還要考慮這個人的危險性。他批評曼哈頓地區檢察官的新政將導致罪犯逍遙法外,改變法律變成時髦,這是不行的,紐約市需要「法律和秩序」。

布碌崙地檢聲明

布碌崙地區檢察官蔣沙樂(Eric Gonzalez)辦公室昨日發表聲明說,辯護方、起訴方的醫學專家都一致認為,馬湯諾域治(凶嫌)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他在犯下這一可怕罪行時經歷了精神病發作,無法認知他的行為非法性。

聲明說,馬湯諾域治過去曾多次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專家們也一致認為他沒有捏造精神殘疾來逃罪。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法律,被告以精神疾病或缺陷為由免責。

檢方說,「馬湯諾域治將被送進一個上鎖的、高度安全的精神病院,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仇恨犯罪、謀殺案的人不太可能在幾年內被釋放,以前沒有過。即使他的診斷變了,我們的辦公室也有機會在法官面前質疑這一決定。我們相信,他將永遠不會再在我們的社區實施暴力,我們向受害者的朋友和親人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並祈禱他們能夠找到安寧。」

責任編輯:李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