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觀——李白的遊仙詩

詩仙李白。(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8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朝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的興盛,是由於聖君治世的開明政策、民間各行各業的欣欣向榮,更是由於儒釋道三家思想在文學作品中達到了空前的融合。

唐詩內蘊之美也是中國傳統文學之美,她包含了儒家對於入世之理的規範,有表達忠君報國的詩句 ,如「報君黃金台上意」,有從仁愛孝悌衍生的情感,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她也包含了佛道兩家的出世之理,有對於心無罣礙,達到空無之境的嚮往,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有體悟無為之妙、順應自然的詩句,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在唐代詩人中,不乏畢生鑽研佛道之理的詩人,他們被當時人稱為「仙宗十友」,這些人有的致力於修身養性,有的一生尋仙訪道,都期盼著返璞歸真,達到更高的生命境界。而「仙宗十友」中最鼎鼎大名的要屬詩仙李白了,他少年時潛心修道,繼而攜劍周遊名山,青年時他見到朝政危殆,立志濟世報國,中年時官場遇挫,於是離開朝廷,再次遍遊名山大川。這期間,他留下數不清的遊仙詩,敘述天人的自在和天界的光明美好。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其中著名的《西上蓮花山》和《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西上蓮花山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賞析:

李白一生雅好神仙道術,他曾在自薦書中描述自己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習劍術、讀「奇書」(古代以道家典籍為奇書,以儒家典籍為正書),隱居於仙山,寫詩作賦的本領比司馬相如還要技高一籌。李白少年時曾隱居岷山修行,與神仙們「攜手凌白日」是他一生的願望。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熟讀五經和諸子百家,精通儒學和縱橫術,曾立志為蒼生建功立業,在安史之亂前,他就曾寫下「蟾蜍蝕月影,大明夜已殘」這樣諷喻朝廷的詩句。他這種既想出世學道成仙,又想入世兼濟天下的矛盾心理,在這首《西上蓮花山》中表露無遺。

華山因形如蓮花得名,其西為蓮花峰。相傳明星玉女在華山得道飛昇,所以現在華山中峰又名玉女峰。李白在此得遇仙女為他指引上天之路,在飛昇之時他卻仍舊惦念人間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從空中看往塵世,那些衣冠禽獸的樣貌暴露無遺,百姓的劫難令他悲憫不已。

《歷代聖賢半身像.李白》,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賞析:

這首廬山謠是李白晚年歷經坎坷後所作。在「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兩句詩中李白自比為春秋時的楚狂和陸通,這二人都是看淡名利,隱居不仕的人。李白認為與這二人相比,孔子窮盡一生想要匡扶社稷的努力反而是一種執著塵世的癡愚。李白回首自己的一生,發現只有尋仙訪道才是他不能放棄的追求。他喜好遊覽名山大川,是因為山中往往有隱居的修道人。他閒暇時便「手持綠玉杖」,「腳著謝公屐」,登上名山與天地神交,與神仙暢談。此時李白飽覽廬山的美景,岩石、山巒和瀑布在他眼中有如天國的「金闕」、「屏風」和「銀河」。「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些壯美的詩句是李白胸襟氣度的寫照。「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他此時心無罣礙,才能夠全心體會廬山之美,並不似之前獨坐「敬亭山」時,為寄託自己的孤淒感而寫詩。

詩的結尾四句敘述在遙遠的天邊李白再次見到美麗的仙子,這景象堅定了他成仙的決心,他盼望捨卻對塵世的牽戀,兌現自己對仙人許下的承諾——從此後永遠遨遊在彩雲國裡。

此幅畫描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圖為宋 馬遠《對月圖》局部。(公有領域)

在神韻舞臺上,觀眾們曾見李白夢遊仙境,與仙女共舞、與仙人論道。在遊覽天界勝景後,他的靈魂返回人間,於是肉身從夢中醒來,震驚過後他思如泉湧,寫下聞名後世的遊仙詩。

這樣的一幕場景,雖然在李白無數的遊仙詩中被詳細描繪,卻仍被人們歸為浪漫主義的奇異幻想。其實,李白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在他酒醉入夢時,可能靈魂真的離開了肉體遨遊在天界,這樣就能夠解釋他所指的「三杯通大道」、「酒中趣」是什麼意思了。如果李白敘述的天界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那該是多麼壯麗震撼的景象啊!他的詩又是多麼的有價值啊!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此詩是白居易對自己前半生經歷的反思;那種徹悟後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態。人生的歷程,在學習和經歷中成長,通過讀聖賢書,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處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為題材的詩古來有很多人寫,如何切入是關鍵。楊花為什麼能獨得東風意呢?因為它身輕啊!它沒有那麼多執著和負擔,沒有那麼多牽掛;所以春風(東風)就能帶著它們飛呀飛,它們如雪花飛舞,向著晴空向著陽光飛行,再也不回來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宋祁《鷓鴣天》是很招人喜歡的一闋詞,不但構築了邂逅佳人的畫面,抒發出一見傾心的深情;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宋祁真實版的浪漫故事——狹路相逢的「奇遇」,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宋祁為什麼能有如此的幸運呢?除了他才情洋溢,更因他生逢其時,得遇明君宋仁宗成人之美。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