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二古老的佛寺:超過一千年的法隆寺

法隆寺
日本奈良縣法隆寺(Horyuji)的中門(Chumon)是廟宇的主入口。(Luciano Mortula – LGM/Shutterstock.com)
font print 人氣: 170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1年0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遇綜合報導)西元594至622年間日本的統治者是飛鳥時代的聖徳太子(Shotoku)。他的名字中,「Sho」在日文是神聖的意思,而「toku」則是美德,確如其名,聖德太子的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君主。

在他的統治之下,將佛教大力推廣至日本,以至於後人將他視為日本佛教的始祖。在他過世後,許多人稱他為「日本的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Siddhartha Gautama),是印度的歷史人物,他在菩提樹下開悟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而他的教誨則成了現今佛教的基礎。

法隆寺
法隆寺的佛像打著手印,這是佛家的一種神聖手勢。(Kit Leong/Shutterstock.com)

聖徳太子在日本下令建造的第二座佛寺是日本南部奈良縣的法隆寺(Horyuji)。這座寺廟在日本藝術史、建築和精神遺產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像,製於1121年,身穿宮廷風格服飾的聖德太子手持權杖。這座雕像位於法隆寺內專門供奉聖德太子的聖靈院(Shoryoin)內。(公有領域)

當時建造這座木構造的法隆寺時,佛教才剛從中國經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那時,日本的第一座佛寺四天王寺(Shitennoji)還在,不過四天王寺之後又被重建過,因此法隆寺可說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佛教建築。許多法隆寺的寺院建築都可以追溯至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物之一。

法隆寺寺院中的每一棟建築物都是基於中國傳統的佛教建築,再依據日本人口味修改而成的,標誌著日本佛教建築的興起。日本佛寺基本上都會包含正殿、大講堂、塔、門、鐘等空間。和中國寺院建築相比,日本佛寺很少有鼓樓,可能受到唐朝佛寺的影響。儘管中國的鼓樓可追溯至周朝,然而唐朝寺院多只設鐘樓,因此日本寺院也很少有左鐘樓右鼓樓的配置格局。

法隆寺
法隆寺的金堂(Kondo,左)和五重塔(Goju-no-To,右)。(RPBaiao/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共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院有夢殿、鐘樓等建築物,西院則為金堂、五重塔、迴廊和聖靈堂等木構造建築物。

在東院的夢殿有一座八角堂,四周由迴廊環繞著,裡面安置著國寶級的觀音菩薩立像,是聖德太子所處的飛鳥時代製成的木造佛像。在觀音菩薩像前有一禮盤,據說每年年初將禮盤在太陽下曝曬時,從蒸發出的水氣中就可以預測當年的糧食收成情形。

法隆寺
法隆寺夢殿的八角堂(Yumedono,右)。(Picotan/Shutterstock.com)

西院的金堂(Kondo)是法隆寺主要的祭祀空間,也是法隆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過去裡面曾有和印度阿旃陀石窟以及中國敦煌石窟類似風格的佛像壁畫。然而在1949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量法隆寺內的壁畫。在大火前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幅追溯至七世紀的壁畫上面描繪著阿彌陀佛的天國世界。

法隆寺
金堂是日本奈良縣法隆寺(Horyuji)的主要祭祀空間。(Joshua Hawley/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
法隆寺的金堂(Kondo)內部曾有和印度阿旃陀石窟和中國敦煌石窟類似風格的壁畫。在1949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量法隆寺的壁畫。在大火前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幅追溯至七世紀的壁畫上面描繪著阿彌陀佛的天國世界。(公有領域)

位於西院北側的大講堂是僧人研習讀經、開會和講道的地方。這裡過去也曾作為寺院的食堂使用。

法隆寺
法隆寺的大講堂(左)是僧人研習的地方。這座講堂過去也曾作為寺院的食堂。(Various images/Shutterstock.com)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站,法隆寺的建築物使用了中國的「開間」系統。此系統在建築學上指的是由垂直的柱或樁(邊柱)撐起水平橫梁(過梁)的結構,用以創造出較大跨距的屋內空間。在粗壯的大柱子上有著繁複的斗拱,撐起偌大厚重的磚瓦屋頂。

在教科文組織的網站上還列舉了該寺廟的許多特點。例如,法隆寺金堂的斗拱又因成雲朵形而被稱為雲斗,還有在柱子上使用的卷殺(Entasis)。卷殺是柱身的一種處理手法,這樣的柱子並非完全筆直,而是自下而上逐漸變細的曲線,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學考量,也有相應的承重效果。

法隆寺
法隆寺的木造立柱使用了卷殺技巧,柱身形狀為自下而上逐漸變細的曲線,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學考量,也有相應的承重效果。(Shutterstock)

在法隆寺中也有許多類似中國佛寺的元素,例如狛犬(komainu)、金剛力士像(Kongorikishi)、香爐等雕像裝飾。狛犬是介於獅子和犬之間的一種假想生物,負責保護寺廟並驅走邪靈,與源自於中國唐朝的石獅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法隆寺,狛犬的雕像放置於屋簷上,成為屋頂裝飾的一部分。在寺院中門的入口處也有金剛力士像,這兩座面目凶煞的神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兩位金剛力士口中各說著一個梵語字素(字母發音的最小書寫單位):其中一位說著第一個音,另一位說著最後一個音。當兩個字接連在一起發音時,便代表著所有生命的開始和結束。

法隆寺
狛犬(komainu)是介於獅子和犬之間的假想生物,負責保護寺廟並驅走邪靈。狛犬和中國的石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項傳統可追溯至唐朝。(Oleg Ivanenko/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
法隆寺的金堂(左)和前景中的裝飾香爐。(Urban Napflin/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
一千多年來,兩位面目凶煞的金剛力士像(Kongorikishi)守護著法隆寺中門的入口處。兩位金剛力士口中各說著一個梵語字素(字母發音的最小書寫單位):其中一位說著第一個音,另一位說著最後一個音。當兩個字接連在一起發音時,便代表著所有生命的開始和結束。(Marimos/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
一千多年來,兩位面目凶煞的金剛力士像(Kongorikishi)守護著法隆寺中門的入口處。兩位金剛力士口中各說著一個梵語字素(字母發音的最小書寫單位):其中一位說著第一個音,另一位說著最後一個音。當兩個字素連在一起發音時,便代表著所有生命的開始和結束。(Marimos/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
黃昏時分的夕陽照映在法隆寺建築物的屋頂上。(Leonid Andronov/Shutterstock.com)
法隆寺
法隆寺內一座威武的佛像。(Kit Leong.Shutterstock.com)

原文Japan’s 2nd Buddhist Temple: Horyuj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