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中華養生之道的竅門是什麼?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922
【字號】    
   標籤: tags: , ,

《壽親養老新書卷四》(元‧鄒鉉)說:「安樂之道,惟善保養者得之。」中華養生之道比比皆是,養生之談俯拾可得,從名人到庶民都重視,人們怎麼看養生之道呢?看一看受用的經驗之談。

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就很注重養生。現存最早的中華傳統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都是懸之幾千年的養生座右銘。小文來介紹一些有關養生的名言、名句和經驗談,也是一些養生座右銘。不管是年輕的青壯族,或是長青族來看,都會有各自的觸發,能夠實踐的話,該也會有相對的助益。

「七養」養生之道 養氣護元氣

太乙真人的養生有「七養」之說:「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少鹽、糖、油),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重營養),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

中華文化為什麼重視「養氣」呢?
因為「人由氣生,氣由神住,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由此可知,養氣歸根於強壯、保護生命的元氣。攝養之道,保護之方,重視平日的實踐,安不忘危。

不過度 不招疾不招殃

北宋五子的康節先生(邵雍)詩吟:「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後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他強調善養生在於平日的節制慾望,保守住生命中的真元氣,外卻外來的邪氣侵犯干擾,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這些話很能警惕人心,因為藥物,往往是為身體招來真氣的少,反而是攻伐傷害身心和氣的藥多。能夠保養元氣最為好,而且從精神心理層面下手,往往比物質層面的攝取更重要。

春、夏、秋、冬四時陰陽運轉中,人生病起因在於「過用」。人的身心有個平衡點,有個耐受的極限。不適其性而強為,用了就是過度耗竭元氣,病也因此而生,所以凡事都不要「過度」。

長壽樹銀杏是史前孑遺的樹種。(Pixabay)

不動心 心動神疲

根據《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六》的記載,有健碩老者唐伸俊,他少年時讀《千字文》最有感悟的就是「心動神疲」四個字。他因此付諸實踐,平生遇到大小事都未嘗動心,因而老而不衰,八十五歲時身心狀態極為安康寧靜。

另外,人瑞郭康伯曾經遇到一神人,教授他一保身衛生之術。神人傳他四句偈語,強調養生的重點就是「不動心」。

四句偈語如下: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郭康伯如獲至寶,遵循偈語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實實去做,遇事不動心,不執著得失,結果康強倍於常日,得年幾百歲。

「四休」「四印」老少富貧一生受用

宋朝有一太醫孫君昉,字景初,為士大夫發藥,不受謝禮,自號「四休居士」。黃山谷(黃庭堅)請教他,何為「四休」?

四休居士笑著告訴他「四休」之訣:

粗茶淡飯飽即休,
補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二滿過即休,
不貪不妒老即休。

原來「四休」就是他自己日常的養生之道,其道也在於「無求」。「四休」也可說是戒欲:吃不講究美滋味,粗茶淡飯吃飽就好;穿不講究好服裝,能遮寒保暖就好;生活平淡平穩過得去就好;人生不貪不占,不妒嫉,自己命中該有的就好。

山谷得知後就說:「此安樂之法也」,「少欲者不替之家也,知足者極樂之國也」。因為少欲所以就沒有人能收買走他的心,因為知足,所以沒有不足匱乏之感。隨時隨地總是很滿足,人就在極樂之境了。

山谷提出了養生「四印」,更贈「四休居士」: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萬言萬富,不如一默。
無可簡擇眼界平。
不藏秋毫心地直。

四印在休欲自足之外,更加上忍耐、修口和真誠、去執著的功夫。這四休四印,讓老少富貧,都一律受用呀。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三平二满」入了詞:「百年雨打風吹却,萬事三平二满休。」(《鷓鴣天‧登一丘一壑偶成》)任它百年一生,一顆知足的心,都能將風雨飄搖化作雲淡風輕,總是和紛紛擾擾的萬般計較去掉牽連。得失兩忘,真是人生一番好境界!

老時戒之在得

揮別少壯,歲不我與時,這些養生之道齊湊,效用更大了。

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因為人有了馬就想要車,有了車就進一步想要有好車蓋。得不到時,千思萬慮想得到;既得到了,又千掛萬念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讓人在睡覺寤寐間都會驚悸難安。

後語

這些養生的關照,都照進了人心深處,照到了「修心」的竅門。古人龐居士詩云:「北宅南莊不足誇,好兒好女眼前花。一朝身沒一丘土,又屬張三李四家。」

榮華富貴枯榮不可期,都是無常草;親憐情愛朝暮不可預,只是無常花。不如善養生,積陰德養長生,造福自己也能庇蔭子孫家。

看官您怎麼看呢?@*#◇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