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黃曆五月五日為什麼稱「端午」?

作者:容乃加
五月五日為什麼叫「端午」?(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6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黃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是傳統民俗中的端午節。五月五日為何稱為「端午」呢?其內含有中華傳統文化對天地的關照,以及反映到生命的養生科學觀。

《雅俗稽言.卷二.天時》說:「歲時記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為端二,五日為端五午,端即初也。」這裡提到「端」表「初」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日的意思。

然而,每個月都有初一、初五的日子,古人為什麼特以「五月初五」為端午呢?這和五月「重午」時,天地間陰陽處在交替變化的關鍵時點有關。

《淮南子.天文訓》說:「陽生於子(*黃曆十一月),陰生於午(*黃曆五月)」;《說文解字》釋「午」:「啎(*音同五,違逆)也。五月,陰氣午(*黃曆五月)逆陽,冒地而出。」由此來看,就是說黃曆五月是陰氣忤逆陽氣冒地而出之時,此時也是一年中陰長陽消循環的開端。午這個象形字,在古代同忤、迕,就表示了忤逆、相牴觸、相違背這樣的意思。

黃曆五月五日是「重午」日,是陽氣最旺盛之時,天地純陽之氣的循環達到了至高點位置。黃曆五月五日這個「重午」日稱「端午」或稱「端陽」,就表達了這樣的義涵。然而,物極必反,到了重午之時也將是天地純陽之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陰氣開始冒出的時點。

《禮記.月令》說:「是(*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禮記》把五月「陰陽爭」視同「死生分」這般嚴重。所以古時對五月五日這一天也有「惡月惡日」的說法,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就提醒君子齋戒,慎重對待。

古人對天地陰陽變化的深刻觀察,傳給後人深刻的修身處事警惕。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的名詞由來與內涵,同時也能認識天地的陰陽循環變化的特點,可以掌握天人合一的精神,作為自己立身處事和保健衛生的參考。@*#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紀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