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絲纏繞的祝福——手鞠與手鞠香囊

文/靖萱
手鞠香囊,在球芯內放入艾葉、沉香等中草藥,製成手鞠香囊。人們隨身佩戴,或擺放在家中、車裡,以求得避瘟免災。(靖萱製作,喬巧攝影/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10
【字號】    
   標籤: tags: ,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製的球,蹴鞠是一種以腳踢球的活動,也稱蹋鞠,早期的「鞠」,以動物皮毛、穀物及碎布等簡易材料填充縫合而成。

蹴鞠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策》。(戰國策‧齊策)記: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山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西漢時期,蹴鞠主要有競技和娛樂兩種作用。競技通常帶有軍事訓練的性質,常用於鍛煉士兵的體魄,檢視其是否具有英勇善戰的能力。大將軍霍去病出征塞外時,常率領將士們進行蹴鞠比賽,以鼓舞士氣、解除乏悶。

宋 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局部,童子蹴鞠。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蹴鞠用作娛樂時,則多為表演和民間消遣。《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臨淄人富庶殷實,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為樂。

宋代時,女性與孩童也開始參與蹴鞠了。《文獻通考》記有一「女子蹴鞠」的盛況:「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

唐代時期的蹴鞠則與現代的足球大小類似,表面用八片皮革縫製,中間用充了氣的動物膀胱填充,如唐宋時期的八片鞠。後來蹴鞠傳到了日本,由貴族階層逐漸普及到民間。幾世紀後發展成一種傳統玩具,可以用手把玩,喚做「手鞠」。

聞之有香、觀之悅目的手鞠,不管球體如何轉動都能見到美麗的圖案。(靖萱製作,喬巧攝影/大紀元)

手鞠較小,大部分為5cm~15cm,多用和服剩餘的邊角料製作,表面用絲線纏繞成各種幾何圖形,球心用棉花、稻殼或香料等填充。

江戶時代起,有的日本父母習慣在元旦的時候,往手鞠球中藏入一張帶有新年祝福的紙條,送給孩子。人們相信,手鞠在漫長的製作過程中,融入了製作者的心意,所以其有著帶來好運和幸福的寓意,成為帶有親人祝福的幸運球。日本有一項新春的例行活動,便是在神社表演中,將手鞠獻給神靈。手鞠圖案豐富多彩,以日本傳統花樣為主,常見的有多重菊、桃花、福壽草和玫瑰等,其它的也有漩渦、仙鶴和箭柄等紋樣圖案。

作為傳統文化,手鞠現在漸漸地被賦予了更多的用途。人們將手鞠衍變成各種飾品,如掛飾、耳飾和胸針等,並將其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贈出。

手鞠香囊,在球芯內放入艾葉、沉香等中草藥,製成手鞠香囊。人們隨身佩戴,或擺放在家中、車裡,以求得避瘟免災。(靖萱製作,喬巧攝影/大紀元)

瘟疫肆橫的今天,一些手鞠製作者會在球芯內放入艾葉、沉香等中草藥,製成手鞠香囊。人們隨身佩戴,或擺放在家中、車裡,以求得避瘟免災。

密密絲線細細纏繞的手鞠,蘊含的情誼是現代工業產品不可能承載的。在事事喧囂的浮躁時代,還能纏繞手鞠的女子,必是一個嫻靜的女子,而能收到她的這個禮物,也必是被美意祝福的人了。@*#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節佩戴香囊能起到辟疫驅蟲的效果。(Shutterstock(
    中國古代,發生過多次瘟疫,所以歷史上也留下過一些神奇良方。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