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中醫學

超現科學的神功 中醫妙手回春實證

作者:荏淑一
傳統中醫天人合一的態度和醫理,其實是來自神傳文化。神傳文化重視精神修煉,強調道德的作用,良醫具有高超醫德才能開展不同次元的療病眼界和神妙醫術。(蘇玉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429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的軀幹、四肢和五臟六腑都有脈絡流注,一般人從外部不可得而見。「經脈哪裡找?」這問題卻難倒了西醫,因為即使解開肌肉,剖開皮膚,也找不到、證實不了脈絡氣脈的存在。其實,中醫就知道,經絡氣脈實實在在存在於人體中。而且歷代有許多名醫神手的醫例流傳下來。

中醫的實證

《黃帝內經.素問.徵四失論》指出「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這話揭露了中華古人對人體的認識水準,是現代的實證科學望塵莫及的。下面舉幾個中醫大夫依循經絡氣血的醫理治病的例子,來看看他們「實證」的效果,略窺一下中醫的科學水準。

華佗是三國時代家戶喻曉的神醫,他也非常擅長針術。魏太祖曹操苦於頭風,每一發作,心亂目眩,他聽說華陀醫術高明,就召來華佗為他治病。華佗常隨侍在左右,曹操頭風發作時,華佗就幫他治療,華佗取鬲穴(*膈俞穴)下針,曹操的頭風隨手而癒,解症僅在瞬間。華佗下針以簡馭繁就能治病,可見他對穴道了解透徹,取穴治病若庖丁解牛,臻於化境!

唐代時,唐高宗也親自「出頭」體驗過高明的針灸醫術。高宗苦於風眩,頭暈悶塞而且目不能視,召來宮中侍醫秦鳴鶴為他診治。

秦鳴鶴診察後說,是風毒上攻,只要刺頭部出少許血就可以痊癒。

這時,簾後的皇后生氣怒道:「當斬!竟然要在天子頭上動針,天子的頭豈是出血的地方!」
秦鳴鶴叩頭請求饒恕。

高宗道:「醫人議病,按理不加罪。而且朕的頭沉悶沉重難受極了,已經快不能忍了,出血未必不佳。朕已經決定了,就讓侍醫為朕刺頭。」

侍醫秦鳴鶴快速以針刺高宗頭上的百會及腦戶穴道,讓其出了一點血。

這時高宗高興地說:「朕的眼睛能看了!」

這時皇后自簾中頂禮謝侍醫,並說「此天賜我師」。皇后本不相信下針能治病,這一下變成非常佩服,親眼見證,學到了一課。

三國時代的華佗是著名的神醫,其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為後人所景仰。(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天人合一的中醫學

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脈絡和針刺治療疾病的實證。中醫的效果透過醫治病患當然是可以實證的,只是它的醫理根源是超現實的,高於這個時空,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例。

傳統中國從遠古的黃帝時代,就傳下了經脈的醫學理論,人體、五臟六腑中有主要的經脈和絡脈循行,合稱「經絡」。人體中包含五臟六腑的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條,中醫大夫對這些經絡不僅早就畫出了經絡圖,而且還「度量」了經脈的循行人體的速度。經脈的循環周身,和地球自轉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華「天人合一」哲學的又一個奧妙發現。

明代《靈樞經脈翼》闡微說,經脈周流一身,與天同一營運的道理(*指地球自轉),「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榮衛(*經脈之氣)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1] ,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與天同度周而復始[2] 。《內經.素問》就說:「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人體是和天地相對應的。

人體經脈局部。(Cat Rooney/ 大紀元)

人的經絡榮衛之氣[3] 循環周身,雖然不像眉目在臉面上那麼顯著易辨,然而周轉運行有固定的經脈絡脈走向,灌注之處又形成穴道。醫術高的醫生察氣觀色已經診斷了病情,即中醫的「望」診也。

有一次嚴昕和幾個人一起等候著華佗,華佗一到就問嚴昕:「君身體好嗎?」昕答說:「和平常一樣。」華佗警告他說:「君有急病已經表現在臉上,切記不要多飲酒。」

嚴昕離開聚會歸家,才行數里路,突發頭部暈眩墜落車外。一旁的人們扶起他載他返家。到了中夜,嚴昕就死了。

妙用 一針就靈

針灸高手對人體經絡循環和穴道瞭若指掌,甚至隔著衣服都能準確掌握下針。(*請點入參閱:《針灸神技超現科學 贅疣立墜 隔衣下針》)當然,穴道的深處,是對應著身體的什麼部位、什麼症狀,以及如何針灸治療疾病等等的實證應用,都是中華針灸醫學的學問。中醫針灸的治療可以立即實證百分之百的療效,而且應用簡便,更沒有藥物的副作用。

隋末唐初許州扶溝人甄權,被當時人稱為天下名醫第一。甄權因為要醫治母親的病,和弟弟一同立志研究醫術,成了名醫,活到一百零三歲。他的針灸醫術非常高明,著有《脈經》、《針方》、《明堂》等針灸用圖傳於世。有關甄權高明的針灸醫術,可以從《舊唐書》記載的一件醫案窺見一斑。當時魯州刺史庫狄嶔因為風濕關節炎沒辦法拉弓射箭,非常苦惱,請甄權診治。甄權讓刺史向著習射的箭靶短牆站立,搭箭矢做出射箭的姿勢,甄權在後方往他的肩膀下針,一進肩俞,甄權說:「可以射了。」果然如他的話,一針就靈了。

中醫 超現科學

華佗和南朝宋的名醫徐文伯,他們有前後呼應的醫例,病患是尚懷著死去胎兒的婦女,他們不用開刀,就解決了病患的嚴重問題。

曹操手下大將李典妻子病得很重,找華佗診脈看病。華佗說:「懷胎受傷,死胎未去掉。」李將軍說:「的確懷胎時傷著了,但是胎已經去掉了。」華佗說:「照脈象來看,胎未去。」李將軍不採信華佗的診斷,華佗也不爭論,先給她治了一下,李妻症狀稍好了一點。但是過了百多天李妻又有狀況,就又急找華佗。

華佗這次就仔細跟李典將軍說:「此脈象是因為之前有胎未去。之前本應該生兩個胎兒,一兒先生出來,產婦出了很多血,後兒還來不及生下。那時產婦本人不自覺,一旁助產的人也不清楚,以致第二個胎兒沒能生出來。結果胎兒死了,血脈不能歸復,以致造成母體脊背痛。現在我給她湯藥,加上針一穴,此死胎必出。」華佗給喝了藥湯連帶下針之後,李妻腹部急痛,就像產婦就要生產一般。這時華佗說:「此死胎已經久枯,不能自行排出,需要使人探手取出。」果然取出一死掉的男胎,長可一尺左右,手腳都完備,胎體已經都黑了。

元 劉貫道《竹林仙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神醫妙手回春。圖為元代劉貫道《竹林仙子》,台北 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現代的實證科學無法理解傳統中醫的高度,它在有限的視界中否定高層的超現象醫學。傳統中醫天人合一的態度和醫理,其實是來自神傳文化。神傳文化重視精神修煉,強調道德的作用,良醫必定是醫德高超才能開展不同次元的療病眼界,才能開展醫術神功。人體的經絡氣脈也是高層次的體現,對應天體的時空,而這些在現代實證科學中是受到限制的。

註釋:

[1] 息脈:以人呼吸之數言之,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2] 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於手太陰。
[3] 榮衛之氣:《難經.榮衛三焦》解釋:「經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藏六府(*腑),五藏六府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參考書
《靈樞經脈翼》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南史.卷三十二》
《舊唐書》
《新唐書》
《譚賓錄》
《談藪》
《難經》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