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章制度

【魏晉選舉】之三:管理士族 維護精英

以九品官人法為軸心的士族制度,在大分裂的動盪歷史時期極大保護了中國傳統文化。圖為《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卿大夫章(畫)》。(公有領域)

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和存續,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庫,猶如對待御苑裡的寶馬良駒,既給予高規格優寵,又得備好鞍轡、打上馬釘兒,以保證能駕馭馳騁。朝廷不斷加強管理規範,以保證士族的精英優品不墮。

鑑識人才有指南

九品制建立後,魏明帝為解決因鑒人標準不一而產生的爭品現象,就讓大臣劉邵撰寫了一部鑒人著作《人物誌》。劉邵兼通儒道玄學問,博學有德。《人物誌》是一部有名的玄學著作,可以說是一門指導鑑別人才的相術。劉邵在天人合一的基點上出發,認為人的筋骨肌血氣與五行相應,表現為五德,展現出不同的外表特質與不同的「才性」。他把才德並列作為選人標準,以中和為最高,也就是有才華而能平和淡泊的人最好。這一審美主張對形成魏晉風度深有影響,人們普遍重視才性和容止。這一點從《世說新語》的人物故事中可見一斑。

此外,民間流傳的相術對選才也有不小影響。中國自古有相人術,漢魏時更以善於識人為貴,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懂得識人善惡吉凶的人常被說成是識「風鑒」或善「人倫」。選官的必要素質是要懂得識人,如果薦選的人失職或犯罪,他們也有失職之過。因此,研學相術等識人術就勢在必行。此外,當時人研學佛經、道義或易經玄學的大有人在,根基好的人就會隨著心性的提升而出現一些功能,善於辯人料事也不奇怪。這些都對選人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九品官人法的創制者陳群善於識人,他博學多聞,恐怕也學習和研究過古籍中的相術。據《三國志注‧夏侯尚傳》,陳群懂相印術,即從印章篆文等狀況就能預知人吉凶。魏書法家韋誕得到陳群口傳後又口傳下去,後來形成十多家《相印法》。歷史上一般真機祕訣都是口傳心授,不為外人所知。但我們從一些歷史人物故事中常看到這一時期的人善於識人,可見那個時期的人靈性十足。那樣的人出現那樣的制度,也是合理。

陳群懂相印術,即從印章篆文等狀況就能預知人吉凶。圖為五代南唐 趙幹《江行初雪圖》末端。(公有領域)

約定俗成的士族紀律

兩晉南北朝時,對官吏的規範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士族如果不合規而對教化產生負作用,就會影響做官。西晉突出強調孝道,因此如有人悖逆孝道、違背喪紀,則往往成為清議懲罰的對象。如陳壽在為母居喪期間讓婢女為自己丸藥,違背喪紀,終身不得再為官。士族官宦尤其注重書法修養。到南朝時,書寫有錯或字跡不美的「穢書」,尤其是在婚喪祭祀等書札中沒有法度的筆跡[1],都要受到清議處罰,甚至不得為官。

在婚姻上,朝廷嚴禁世族與寒門通婚,包括與地方土豪結親,觸犯者都會因「婚姻失類」而受懲罰,甚至被士籍除名。當然,一般士族可與庶出的朝廷宰輔之類人家結親。中國社會「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在當時非常突出,並影響後世。

士庶不婚,既有對「尊卑有序、良賤不婚」的傳統禮制的遵循因素,更兼君王推行教化所需。比如有些貴族貪財愛色,苟合私好,不擇尊卑,促使低層人為提高門第而攀龍附貴,敗亂社會人倫秩序。因此,朝廷嚴禁貴賤通婚,有清整教化、禁止貴門不法之意[2]。北魏文成帝、孝文帝等對此都有明文規定。只是,當士族子弟素質下降,把門戶看得高於才德,刻意追求門第對等,那就成了弊病,違背了貴族精神實質。到了今天,道德大滑坡,原本是為維護家族道德不墮的門第觀,被講究利益金錢的腐朽門第觀混亂,因此現在的人用自己的觀念就容易誤解古人的「士庶不通婚」。

有人說了,古代也可納妾,妾出身低微啊。是這樣,但納妾不屬於婚姻,身分不受此限。妾可以買賣,即使生了兒女,如果正妻死亡,丈夫也不可以從妾中扶立正室,只能另娶。但古代法律對納妾也有具體規定,不可亂制。按晉律規定,各親王置妾八人,郡王、公侯六人,一二品官四人……也就是說,不得超過那個數字。同時,什麼情況可以納妾也有規定。如明朝的《萬曆會典》規定:郡王婚後如果二十五歲還不生育,可以納妾兩個;如果三十歲還不生育,可以再納兩個。到此為止,共四人。妾僅是生子的需要。一般人家,妻不生子,可以納妾。明朝規定,只有到了四十歲無子,才可以納妾。因為在婚姻的管理上責權利很清晰,所以歷史上大多數時期人們都是各守其禮、諧和相處。今天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渲染古代社會達官顯貴妻妾成群、爭鋒吃醋,完全是對歷史的無知和歪曲。

士庶不婚,既有對「尊卑有序、良賤不婚」的傳統禮制的遵循因素,更兼君王推行教化所需。圖為清朝乾隆年間徐揚所畫《姑蘇繁華圖》描繪古婚禮中新郎、新娘拜堂的過程(局部)。(公有領域)

譜牒士籍專管士族

譜牒,源於對帝王家族世系的記載。周代已設史官修譜,確保宗法秩序不亂,即「奠世系,辨昭穆」。到兩漢時,私人家譜也出現了。魏晉實行九品官人法之後,官修譜牒隨之出現。

為便於穩定選用和管理士族人才,自東晉開始,朝廷專設譜局,編修士族的譜牒簿狀[3],即列出士族的姓氏、郡望及其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官位等。譜籍成為選官的必要依據,「有司選舉必稽譜籍」 「考之簿世然後授任」[4],婚姻也是如此。為防止假冒世族,歷朝都非常重視修譜,譜牒學成為一門重要學問。

東晉時,賈弼之好簿狀,廣泛收集百氏譜記,撰定繕寫了十八州士譜籍,共七百多卷。其孫賈淵(字希鏡)精通家傳譜學,受到重用。齊永明時,王儉抄次《百家譜》時,與賈淵參懷撰定。於是,王家子孫也傳承王儉的譜學。賈氏和王氏成為社會公認的兩大譜學世家,後人也把譜學稱為「賈王之學」。

譜牒的學問如何重要,從一個故事就能看出來。劉宋孝武帝時,有青州人(今山東淄博市境內)發掘古墓,墓銘上寫「青州世子,東海女郎」。當時武帝問遍朝中大學士,沒人能說清。賈希鏡說:「這是司馬越之女,嫁給了苟晞兒。」[5] 一核對果然如此,賈淵從此受到孝武帝器重。

梁武帝時修譜再現高峰。由於南齊末鄉舉里選不考核才德,晉升以官婚士籍為先,當時士人都厚結姻援,奔忙造請成俗。梁武帝認為立簿選官[6],既有秩序,又可做品行褒貶、升降品級,杜絕庶族造請之風。於是加強九品制,重設中正, 搜薦人才不再區別士庶門第[7],規定「九流常選」(九流即九品),不到三十歲不通一經之人[8]不得為官。詔王僧孺改定了《百家譜》,並為東南各族專門編寫了一部《東南譜集抄》。王僧孺的譜學著作以及王姓自己的家譜,被後世奉為天下修譜者的藍本。

九品制在隋唐時被科舉制所取代,不再有官修譜牒,但重視家史記錄的修譜文化卻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家譜、族譜或宗譜等具有文學、史料等價值,是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

結語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衣冠士族是否強大是文明程度的一種體現。以九品官人法為軸心的士族制度,在大分裂的動盪歷史時期極大保護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得山河破碎之後,文化依然能夠迅速重光,也極大影響了文化的自由多元發展,促進了家學的興盛。世族往往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在文學、書法、醫學、天文等各領域都蔚為可觀。品鑑人物的風氣也延伸到品鑑詩文、繪畫等的風格,帶來文藝理論或曰古典美學的繁榮。

=======

[1] 《法書要錄》卷二庾元威《論書》: 「筆跡過鄙,無法度」

[2] 《魏書‧文成帝紀》:然中代以來,貴族之門,多率不法,或貪利財賄,或因緣私好,在於苟合,無所選擇,今貴賤不分,巨細同串, 麈穢清化,虧損人倫,將何以宣示典謨,垂之來裔? 今制皇族、師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與百工、技巧、卑姓為婚,犯者加罪。

[3]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傳》載沈約語

[4] 《太平御覽》卷二一四引《晉陽秋》

[5] 《南史》卷72賈希鏡,《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文學》

[6] 《通典 選舉二》,南朝梁武帝《立選簿表》

[7]《通典》

[8]《南史‧梁武帝紀》:「自今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 九流即九品人物。

責任編輯:李婧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