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世界

澄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9月28日訊】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無論在內涵上還是在外延上都并無二致。作者認為,把中國文化等同于馬克斯主義的思潮,等同于中國共產黨所提的一些政治口號,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在中國沒有人會作這樣的理解。

  語言的功能是表達思想,傳達感情。之所以能夠如此,因為特定的語言代表了特定的概念。其實,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最常用的語言,也許就代表了最難以解釋的概念。例如,“人”這一詞匯,人人知道,個個明白,但它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概念,其內涵如何理解,外延如何界定,能否給出一個科學的、嚴謹的、正確的定義,恐怕不是一個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文化也是這樣的一個詞匯,文化的概念究竟是什么,雖然先賢哲人們長期考証,深入研究,但至今仍然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西方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文化的不同理解。不過,雖然對于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它并沒有影響到人們對于文化問題的探討。

  即使在最講究邏輯思維的學朮研究的層面上,也并沒有因為文化概念的難以厘清而引起討論混亂和學朮差錯。這是因為雖然文化這一概念尚缺乏一個統一的非常嚴格的認識標准,但社會上的不同人們對此畢竟存在著大體一致的基本理解,不至于對交流和溝通造成障礙。

  然而,目前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出現了一些偏差。例如,有的文章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組政治用語,有別于中華文化,感覺上這兩者之間是有所間隔的﹔說到中國文化,提起馬克斯主義思潮,提起‘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對新加坡人而言,那是別國人的事﹔而傳統‘中華文化’對我們華人來說,涓滴在血脈里,那是母族文化。”(編按:彭世灼撰《讓母語教育也乘搭商機的順風車》9月5日刊《聯合早報﹒言論》版)該文作者對于母族文化的尊崇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讀來令人深為感動。但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解釋,卻使人不敢苟同。

中華文化就是中國文化

  在筆者看來,中華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因為在討論文化問題時,中國一詞是在文化意義上使用的,不涉及政治意義。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各地區在政治上的差異性是顯而易見的,一時無法消除,但在文化上具有明顯的一致性,這就是討論中國文化問題的基礎。陳立夫先生提出文化統一中國,也是基于這樣的認識。

  再者,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無論在內涵上還是在外延上都并無二致。文化源于歷史的積澱,反映了歷史的深度。中國文化是中國歷史的產物,而且集中地表現了中國歷史的特點﹔離開了中國歷史傳統,中國文化就不復存在。中國當代的一些社會現象,不管是政治現象還是經濟現象,充其量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某些特點,不能說它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

認識上的一個誤區

  至于把中國文化等同于馬克斯主義的思潮,等同于中國共產黨所提的一些政治口號,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在中國沒有人會作這樣的理解。

  筆者隨意翻了翻案頭中國大學的几本文化學教科書,例如《文化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文化學引論》(北京師大出版社,1992)、《中國文化概論》(首都師大出版社,1999)、《中國文化概論》(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中國文化要義》(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中國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中國文化知識》(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等等,發現這些大學教科書都把中國文化理解成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一本教科書把中國文化理解成當代中國的馬克斯主義思潮。

  由國家審定的大學教科書上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它代表了這個國家的主流觀點,為學朮專家和一般群眾所接受。我們在討論文化問題時,最好能夠以此為指歸。

  誠然,新加坡與中國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對于同一社會現象的理解不盡一致也情有可原。但在使用同一種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時,這些語言文字所代表概念的同一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對于概念的理解產生歧義,勢必會影響交流的效果。

  因此,澄清對中國文化這一概念的理解,對于正確解讀中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而正確解讀中國文化的目的,正是為了繼承和更新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這是留待以后再進行深入討論的另一個話題了。

原載《聯合早報》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