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

書友會九月份文學座談 張純瑛談詩人的幽默與曠達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9月20日訊】  書友會九月份文學座談,由前會長張純瑛主講中外詩人的幽默與曠達。詩人也被稱為「騷人」(所謂「騷人墨客」),這個「騷」字,可能來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離騷》。《離騷》中的詩句,多半是屈原寫他在被放逐江南後,憂國憂民的心境。

  其他古今中外的好詩好詞,有很多也充滿悲蒼淒涼的句子。因此世人常認為詩人都是悲觀憤世,滿腹牢騷。其實並不如此,詩人中有很多在面對不如意事時,是能樂觀曠達,處之泰然的。今天的演講,就是談談這方面的例子。

  張純瑛從人生四個階段來看詩人的曠達﹕少年,中年,老年,後世(即死亡)。

  前三個階段取自孔子所訓「君子三戒」,即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鬥,老年戒之在得,在每一個階段舉出幾個曠達的例子。對美色的曠達,蘇東坡在《薄薄酒》中的一句「醜妻惡妾勝空房」,頗能表現「聊勝於無」的寬宏。在西方,莎翁在《Sonnet 130》中,也有擁有醜女,怡然自得的句子﹕「…我視吾愛為稀珍,一如任何被虛假比美謬讚的女人」(本文所有英譯中皆取自張純瑛譯文)。英國詩人哈地(Thomas Hardy)在《自得其樂》(Let Me Enjoy)一詩中,強調美色不必自己擁有,屬於他人的美女,能有機會看看也就知足了﹕「我仍陶醉於她的冷漠神色,讚美她與我無干的雙唇…」這都表現出這幾位詩人對美色的曠達。

  人近中年,生活中漸漸充滿不同程度的爭鬥。在此例舉的幾首詩,含義都是勸人怯除好鬥、好戰的本性,多培養「與世無爭」的情操。讓我們看看這幾位中外詩人怎麼說﹕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擬古九首之五)﹕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

  辛苦無此比,常有好容顏……

  英Alexander Pope (Odeon Solitude 孤獨頌)﹕

  ……讓我這麼生活,不受注意,毫無名氣;死後因此也無人悼惜;悄悄離世,不豎石頭一粒告訴人我何處安息。

  人到第三個階段(老年),血氣已衰,事業也再無進展,應該退讓年輕人,而自己去過悠遊的歲月。可是事實上,很多老人越老,得失心反而更重,尸位素餐,戀棧不去。

  何如曠達的詩人如辛棄疾者,晚年過着「宜醉、宜遊、宜睡;…管竹、管山、管水」的瀟灑生活(見辛棄疾《西江月》)。但是若要有如此淡泊的心境,便須要有「看透虛空,將恨海愁山,一時捋碎」的修為(見朱敦儒《念奴嬌》)。這種「戒之在得,與世無爭」的老年生活哲學,在一些西方詩人的作品裏,也常出現。

  且看英國藍道(Walter Savage Landor)的《I strove with None我與世無爭》﹕

  我與世無爭,因為沒有人值得我吵;大自然為我最愛,其次藝術;我將雙手置於生命火焰前烘烤;當火漸熄,我就準備上路。

  人生經歷中,對曠達最大的挑釁,莫過於第四個階段——死亡。張純瑛在此也舉出幾個例子。其中陶淵明的自輓詩,追悼自己的辭世而去,頗能表現對生死置之度外的灑脫。英國詩人哈地在《啊,你在刨我的墳?》一詩中,模擬一個死去的婦人,在墓中聽到有人刨她的墳。她幾次猜測是誰(是她的愛人?親人?敵人?)都不對,最後才知道,原來是她生前養的一隻小狗。這婦人以為小狗懷念女主人,要刨開墳墓跟她再見一面。正在嘆息人不如狗,這時小狗卻告訴她,牠刨她的墳,是要把一塊骨頭埋下去,以備日後肚子餓時來啃。這可算是死亡的幽默。美國詩人桑德堡(Carl Sandberg)在一首短詩《南太平洋》中,以富有哲意的口吻,道出人不論貧賤富貴,死後都是葬身六呎的棺木裏,可算是一種另類的曠達,與中國「生前榮華富貴,死後過眼煙雲」的想法不謀而合。

  清代名儒金聖嘆,晚年因開罪朝廷,遭判死刑。傳在臨刑前,金聖嘆對劊子手說﹕「老兄且慢,待我先告訴你一個秘密。」劊子手以為有甚麼金銀寶藏,急忙附耳過來,金聖嘆悄悄對他說﹕「花生米和豆腐乳一起吃,有皮蛋的味道。」像這樣的臨死不懼,嬉笑如常,可謂把死亡的幽默與曠達,表現到了極致。

   (曹哲生撰稿)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