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履歷表──腳色

徐敬思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http://www.epochtimes.com)
我們現在從業人員填寫的履歷表,古代叫做”腳色”,始見於隋朝。據《通鑒》載︰隋煬帝時,虞世基執掌考核銓選官吏大權,”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即是說,賄賂多的就給以提拔,無賄賂的只在其名冊表格上”注色”作記號,因而得名”腳色”。

到了宋代,仍沿用”腳色”之名稱。宋人趙升《朝野類要》載,凡進入官場的”入仕”者,都要填寫一份自傳式的文書,它的名稱叫”腳色”或”腳色狀”。清袁枚《隨園隨筆》也說︰”宋製,百僚選者具腳色,似即今之投履歷矣。”

宋代腳色所要填報的項目和內容,係朝廷統一規定。首先是個人及家庭的基本情況,有”鄉貫、戶頭、三代名銜(即祖宗三代的功名官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歷”等項目。

其次,是填寫社會關係和政治立場,內容與當時所發生的政治事件密切相關,所以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對此,《朝野類要》列舉了一些具體實例︰在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年─1110年),”即雲’不繫元佑黨籍’。”表示和前些年的”元佑黨爭”沒有牽連;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即雲’不繫蔡京、童貫、王黼等親戚’。”表示和聲名狼藉的”六賊”沒有瓜葛;宋寧宗慶元年間,斥朱熹等人所倡導的道學為偽學,規定凡入仕者腳色中必須寫上”不習偽學”,否則不給官職。從宋代的”腳色”中

(http://www.epochtimes.com)
我們現在從業人員填寫的履歷表,古代叫做”腳色”,始見於隋朝。據《通鑒》載︰隋煬帝時,虞世基執掌考核銓選官吏大權,”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即是說,賄賂多的就給以提拔,無賄賂的只在其名冊表格上”注色”作記號,因而得名”腳色”。

到了宋代,仍沿用”腳色”之名稱。宋人趙升《朝野類要》載,凡進入官場的”入仕”者,都要填寫一份自傳式的文書,它的名稱叫”腳色”或”腳色狀”。清袁枚《隨園隨筆》也說︰”宋製,百僚選者具腳色,似即今之投履歷矣。”

宋代腳色所要填報的項目和內容,係朝廷統一規定。首先是個人及家庭的基本情況,有”鄉貫、戶頭、三代名銜(即祖宗三代的功名官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歷”等項目。

其次,是填寫社會關係和政治立場,內容與當時所發生的政治事件密切相關,所以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對此,《朝野類要》列舉了一些具體實例︰在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年─1110年),”即雲’不繫元佑黨籍’。”表示和前些年的”元佑黨爭”沒有牽連;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即雲’不繫蔡京、童貫、王黼等親戚’。”表示和聲名狼藉的”六賊”沒有瓜葛;宋寧宗慶元年間,斥朱熹等人所倡導的道學為偽學,規定凡入仕者腳色中必須寫上”不習偽學”,否則不給官職。從宋代的”腳色”中,可以看到朝廷對官吏的使用和人事檔案管理的一個側面。

──轉自《中華萬年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紀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