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窗: 別讓灰塵落到心上

馬良曉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24日訊】一粒灰塵能怎么樣?

  它使得匹克林十几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在天文學家洛韋爾預言在海王星外有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后,匹克林用望遠鏡拍照觀察了十几年,卻一無所獲。直到冥王星被發現后,他才恍然記起自己拍的照片上有這個點,只是當時他記得鏡頭上有粒灰塵,正在如今冥王星的位置上。

  就是這粒灰塵,讓第一張冥王星的照片靜靜躺了11年,也讓匹克林錯過了發現冥王星的机會。

  同是一粒灰塵,卻讓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霉菌抑制葡萄球菌現象,可是都沒有能繼續深入研究下去。他在培育菌种時,飄來一粒灰塵,落到了培養皿中,結果受到污染的霉菌周圍清澈透明,葡萄球菌繁殖區域的黃顏色消失了……原來在灰塵中生成了青霉菌。就這樣,弗萊明發明了抗菌新藥———青霉素。

  不過,真的是那粒灰塵叫匹克林功敗垂成,而讓弗萊明功成名就嗎?鏡頭上是落上了灰塵,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匹克林心上也落上了灰塵,他認為冥王星不可能運行在灰塵所在的區域中,否則他怎么會吝惜那絲吹灰之力呢?而當那粒灰塵飄到培養皿里時,弗萊明心上并沒因此蒙上灰塵,要不嚴謹的他怎能不把它倒掉從頭再來呢?!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灰塵使得我們作出了否定,而是因心中有了那粒隱形的灰塵,讓我們自己先否定了自己。它的危害更甚于外界有形的灰塵,它蒙蔽了真相,減弱了我們的洞察力,遲鈍了我們的反應。而外界真正的灰塵更使得我們堅信作出否定的正确性,卻全然不覺近在咫尺、就掩在灰塵下的成功。

  世界灰塵蒙蒙,而只有那顆慧心不曾蒙塵的人,才能發現生活的繽紛色彩,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為之陶醉。

  所以,那粒灰塵可以落到鏡頭上,落到培養皿里,落到任何地方,卻一定不要讓它落到心上,因為我們本來就是用心來觀察触摸這個世界的呀!(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明是個非常熱心的人,無論大事小事,只要別人需要,他都會盡力相助。
  •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1923年當選過美國總統,他發現自己的女秘書人長得非常漂亮,但工作卻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秘書受寵若惊,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的公文處理也能和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公文上很少出錯了。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好奇地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樣想出來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你看見理發師給人刮胡子吧?他要先給人涂肥皂水,為什么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痛。”
  •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給總理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么名胜古跡都沒有。要發展旅游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北京晚報報道﹐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他走啊走﹐突然腳下碰到一個殭硬的東西﹐他扒開雪地一看﹐原來是一個凍殭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還是繼續前行﹖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他決定救這個人。於是﹐他脫下手套﹐開始給那個凍殭的人全身按摩。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他救醒了。於是﹐兩人攙扶着走出雪地。
  • 杰里是一家餐廳的老板。他生性樂觀,并且善于激勵別人。如果誰有煩心事向他求助,他總會告訴求助者要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 大洋網7月9日報道﹐昨日(7.8)﹐遼寧文學院院長王寧分析說﹐今年作文既難也便於發揮。王寧說﹐以前的作文以表面東西為多﹐這次屬於從外表走入人物內心的描述﹐也是對以往題目的突破。
  • 南方网7月9日報道﹐一位登山者遇到暴風雪﹐正當他尋求自救之時﹐碰到一個凍殭的人。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他決定放棄繼續前行﹐轉而救助他人。“也許不是人人都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選擇﹖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這就是今年全國高考的作文題。
                     
  • 大學畢業后,我以优异的成績考入深圳一家公司,剛到公司的那段日子,由于我所在的車間剛成立,机器設備還不齊全,所以經常干干停停。
  • 那年秋天,揣著一張普通大學的本科畢業證,她跟著一群碩士和博士去競爭某跨國公司的兩個駐外營銷員職位。几番考試下來,她已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綜合實力的确遜色于同去的許多對手,成功之門不可能向自己敞開了。
  • 有人問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這么活著覺得痛苦嗎?”盲人回答:“我痛苦干什么?和聾子相比,我能听見聲音;和下肢癱瘓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啞巴相比,我能說話。之所以能活得比較愉快,是因為我學會了放大美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