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

道德能儲蓄嗎?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8日訊】長沙市岳麓區望月社區推出了一家“道德銀行”,說白了就是把志愿者的服務先量化,然后再商品化,按每小時 5元錢算,作為“道德資產”存入自己的一張“道德銀行”儲蓄卡上,作為日后自己需要“志愿者”服務時的回報。

點子新、點子奇,這一炮打得夠響了,地球人都知道了,在如今這個什么都商品化的年代里,望月社區算是最后的“掘墓人”,把惟一還沒“上市”的道德也評估作价,打入磁卡可以用來交換了。

美好的“道德”卻永遠是無私的,永遠是閃光的。即便 100個人中 99個不愿發揚美好的道德,但一個人的美好的德行就足夠千秋閃爍了。一個社會在短期出現道德滑坡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相信道德的力量,把道德也商品化了的干法。長沙望月社區的做法出發點也許是倡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本身倒是美好的德行,作為社區服務的一項“公益活動”也未嘗不可推廣,但它在本質上确實不是“儲蓄道德”,而是“透支道德”,讓道德“破產”。

道德都是無私的奉獻,若能等价、等時交換而來,那就是鐘點工了。那就不如在不需要別人為自己服務時,先多打工掙錢,把錢存入商業銀行,等自己需要別人來服務時,再雇鐘點工。金錢面前的人人平等,比“道德面前的人人平等”還好量化,更趨于公平,干嘛干那脫褲子放屁的事,難道多了“道德”兩個字就能把交換本質光彩化了?這种虛偽的“道德”在本質上是對道德的褻瀆。

真正的道德者并不企望回報,有回報的道德都是交換,交換的道德還有美好嗎?舍命救人者,誰能儲蓄人家的生命,無名者的奉獻怎么核算他們的道德資產。

如果道德真的可等价交換,那么良心就可以作价了。做好事可以交換,那么再做了坏事可不可以用“道德銀行”里的存額抵消一些?听說還有共產党員和人民公仆也加入了這個志愿者協會,他們的行為就更有悖于党章和國家公務員行為的基本准則了。

制度規則是我們管理社區服務的根本,良好完善的規則有利于弘揚美好道德的發揚。但“交換”出來的美好行為,它永遠不具有“美好的道德”。這就像花錢買女人做媳婦,你能把愛情也一起買回來嗎?老人花錢雇鐘點工,你能把孝心也買回來嗎?志愿者等价回報的 10個工作日,不如奉獻者真誠服務的 1小時暖人心。用交換挽救道德的滑坡,只能讓道德“破產”。我們這個社會缺的不是“工作日上的服務”,而是真誠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真愛永遠無价。(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