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8000歲的“跨湖橋遺址”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5日訊】今年5月份,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對備受關注的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成果。經過多次的碳14測定和考古專家們的反复研究分析,該遺址出土文物年代上限距今8000年,是長江下游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而且它的器物特征不同于長江下游地區已知的各支考古文化,是一支全新的、獨立的文化類型。

1936年,有距今5000年的余杭良渚文化出土;1959年,距今6000年的嘉興馬家文化現世;1973年,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發掘,更是追尋到7000年前的歷史,當時有人斷言,河姆渡是江南新石器文明的“根”。如今跨湖橋遺址的發現,將江南文明史從此又改寫。令人不可思議的是,8000年前的跨湖橋遺址出土文物見證的當時彩陶、骨針等制作工藝,居然超過了1000年后的河姆渡文化水平。在此遺址,河姆渡有的,它有;河姆渡沒有的,它也有。

從跨湖橋遺址中出土的器物有:跨接肩頸雙耳罐、骨針、帶圈足的木盤、大量的動物植物殘骸、石器等。其中,跨接肩頸雙耳罐、大寬沿直腹豆等陶器的形態為浙江省其他遺址所未見,陶器上普遍發現的彩繪、鏤空等裝飾風格也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

大批彩陶殘片出土,僅复原的就有150多件,數量上遠遠超過河姆渡遺址,而且陶器壁層勻薄,造型圓潤,顯然使用了慢輪制陶,而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制陶,則是百分之百的手工制作。不僅如此,遺址中還發現了黑陶器皿,制作黑陶需要較高的窯溫,技術難度大,在河姆渡文化中未曾發現,而因黑陶而著稱的良渚文化,比跨湖橋晚了整整3000年。

令河姆渡文化名聲大噪的稻谷、骨耜(農具),在跨湖橋遺址都有出土,這不但將長江下游种植水稻的歷史提前了千年,而且證明江南先祖當時已經擺脫“刀耕火种”的原始階段,進入耜耕農業時期。遺址中發現的一枚骨針,最大直徑2毫米,針孔直徑更小于1毫米,可謂巧奪天工。它采用的雙面鑽孔技術,較之河姆渡文化的單面鑽孔,技高一籌。更令人叫絕的是,跨湖橋還出土了三孔和單孔骨哨。難道悠揚的樂聲早在8000年前已在此響起?

是誰在8000年前創造了如此先進的文明?(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