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花季大學生緣何選擇走上自殺的絕路﹖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2日訊】南方日報06月21日報道﹐據不完全統計﹐自2001年3月以來﹐廣東各高校已有9名大學生自殺身亡﹐大學生自殺事件呈現上昇趨勢。雖然大學生自殺佔同類人群的比率並不比其他社會群體高﹐但因為這個群體本身的特殊性﹐人們對他們關注的程度﹑期望值比較高﹐因此頻頻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本應風華正茂﹑充滿憧憬的花季大學生﹐緣何選擇走上自殺的絕路﹖高校教育界人士如何看待大學生自殺事件﹖大學生自殺事件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大學校園的心理咨詢﹑教育等課題提出了怎樣的要求﹖這正是本版所要探討的。

  補考零分跳樓身亡

  校園慘劇

  4月25日﹐廣東某高校大學生李林(化名)的屍體被推進了殯儀館的火化爐。他的死給其家人帶來了莫大的悲痛。不願相信他自殺的親人們提出解剖屍體的要求﹐導致他的屍體在他死後半個多月才被火化。

  4月6日清晨﹐天剛矇矇亮﹐校園裡一片寂靜。突然間﹐“砰”的一聲悶響﹐驚動了正在巡邏的保安。尋聲而來的保安發現了剛從6層宿舍樓頂跳下來的男子。

  “我———是———學生……”李林艱難地吐出幾個字後便七孔出血。學院領導﹑校醫幾分鐘後趕到現場﹐立即把他送往附近醫院搶救﹐可惜到醫院時證實人已經死亡。

  李林是該校電子商務專業一年級學生﹐圓大學夢還不到一年﹐為何以這種悲慘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正當花季的生命﹖

  學校一位領導說﹐李林學習比較勤奮﹐思想上要求進步﹐一入校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還參加了黨課學習小組﹐他作出這樣的舉動確實出乎學校意料之外。校方作了大量調查之後認為﹐主要是學習上的壓力以及性格脆弱﹐使李林走上了絕路。

  在上學期期中考試時﹐李林的成勣不太理想。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不少科目都取得較大的進步﹐但計算機基礎課考試還是不及格。李來自農村﹐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他說過﹐來到大學不好好學習﹐多學點知識﹐那就對不起父母的恩情和期望了。據同學反映﹐自從他知道計算機基礎課要補考之後﹐常常悶悶不樂地躺在床上發獃。本學期開學後﹐李林在補考計算機基礎課時﹐不知是出於緊張還是疏忽﹐忘了把答案存盤(文件夾為空)﹐結果補考成勣為零分。

  得知補考結果後﹐李林心情很不好﹐經常唸叨說太對不起父母了。出事前一天下午﹐李林打電話給輔導員﹐問能否再讓他補考一次。輔導員安慰他不要太擔心﹐但自己做不了主﹐要和系主任商量。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就發生了意外。

  專家剖析

  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士導師李萍指出﹐從總體上看﹐現在的人們﹐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生活在充滿很大壓力的空間。

  壓力加大使大學生心理問題凸顯。廣州一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有20%左右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惑﹐1%左右有嚴重心理困惑﹐表現為焦慮﹑恐懼﹑憂鬱﹑神經衰弱﹐這些學生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性障礙﹐如不及時加以引導﹐一遇導火線就會產生過激行為。

  校園折射社會面臨四大壓力

  高校教育界人士較為一致的觀點是﹐由於高校招生﹑就業以及社會上用人制度等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當代大學生主要面臨來自四方面的壓力。

  學習壓力。能考上大學的一般都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學競爭對手不一樣了﹐這時候自我要求過高﹑還想保持中學時期“尖子生”的地位﹐勢必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裡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材都有較高的期待﹐有的表現得比較直接﹐有的即使放在心裡不說出來﹐但是作孩子的也一樣感覺得到﹐這都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大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學習壓力是導致學生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

  經濟壓力。我國現行的收費上大學的制度﹐對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說是不小的負擔。目前經濟困難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20%。另一方面﹐來自不發達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與來自富裕地區﹑家庭的孩子在消費方式﹑消費觀念方面的攀比﹐也易使貧困學生產生心理失衡和壓力。

  就業壓力。過去大學生就業統一由國家包分配﹐“皇帝女不愁嫁”。現在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了。大學生一入學就考慮畢業找工作的事﹕社會會不會挑選我﹐我需要什麼能力來讓社會挑選我﹖等等。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

  人際關係壓力。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式﹑學校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都不同﹐大學生面臨全新的人際關係問題。大學生戀愛現象增多﹐而心理﹑為人處事能力還不夠成熟的大學生碰到感情出現問題時往往不知如何處理。情感困惑成為導致大學生自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時代急劇變化“終極”目標缺失

  人是在社會關係﹑社會空間中生存的個體﹐其心理﹑情緒﹑思想與不同個體對社會環境的理解﹑把握有關。李萍教授認為﹐時代特徵決定的思維方式的相對性以及年輕的經歷﹐是大學生自殺等惡性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的﹑急劇變化的時代﹐社會生活中大部份事情是不可預料的。”李萍說﹐我們這一代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狀態是基本平穩﹑連續的變化過程﹐可以預料得見自己幾年﹑幾十年後的生活歷程﹐比如大學畢業分配工作﹐工作到老就退休。但現在大學生很難預料﹑把握畢業後會怎樣﹑明天會怎樣﹔進大學時學的是熱門專業﹐到畢業就業時就可能是冷門專業了。生活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對社會的判斷﹑評判都會產生相對性觀念﹐而沒有一個“終極”的概念。“我們以前也會失戀﹐但失戀之余還有終極的人生意義。但現在不少大學生沒有後面的‘終極’在支撐他﹐人生的事情變成每一天﹑每一件具體的事情。找到戀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一件眼前能把握的事情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旦失戀﹑就業受挫﹐就什麼意義都找不到了。”

  此外﹐由於大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他們一般都是帶着理想走入生活﹐但生活展現給他的不一定是理想的東西﹐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其年輕決定的經歷的局限性和有限的承受力﹐使他們產生心理缺口﹐往往會把某一件事情放得很大﹐一衝動就走極端。

  缺乏艱苦磨練心理承受力差

  大學生自殺事件折射出當代青少年在健康人格﹑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再次對應試教育﹐也對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

  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楊文軒教授談到﹐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改革開放後才出生的﹐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缺乏艱苦的磨練﹐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經不起挫折﹐受不了打擊﹐一遇困難挫折容易出現過激行為。

  廣東省教育廳學生工作處處長葉梓效說﹐廣東高校去年以來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大多涉及感情問題﹑學習壓力﹐自殺者的共同特點是﹕多數性格內向﹐有困惑不願與老師﹑同學交流﹐有個人問題不願暴露﹐心理的壓力得不到釋放﹔自控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差﹐缺乏責任意識﹐光想着自己一死了之尋求解脫﹐不想想會對社會﹑家庭造成多大的損失﹐給親人帶來多大的傷痛。

  “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提高他們自我調適的能力﹐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面對各種人生經歷。”李萍說﹐“要從小重視健康人格的教育﹐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人生態度﹐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學會自我調適。同時要提倡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相互溝通﹐對家庭困難﹑個性內向﹑成長中有挫折經歷的同學﹐學校和同學都要給予更多關注﹐對個性有特殊性的同學﹐學校要進行跟蹤﹐給予心理援助﹐幫助他們正確疏導﹑緩解不良情緒。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梁深洪說﹐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快速轉型的社會中﹐步入大學進入成長中一個嶄新的時空空間﹐即使是作為同齡人中最優秀群體的大學生也往往難以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農村學生原來所處的環境比較閉塞﹐乍到大城市開始大學生活﹐面臨新環境的壓力更大。對從事大學學生工作的教職員來說﹐現在的大學生每隔3年就是一個換代﹐每3年學生的心理素質﹑同齡人間的交往等都會表現出不同特徵。“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針對不斷變化着的新情況﹐提高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協調發展。”

  八名學子自擇絕路

  自殺檔案

  ●2001年3月19日﹐深圳某學院建工系學生趙某因失戀跳樓身亡。

  ●2001年6月15日﹐廣東省某高職院學生鄧某跳樓身亡。

  ●2001年7月10日﹐廣州某大學建築系學生黎某在家中自殺身亡﹐生前自覺家庭壓力和學習壓力很大。

  ●2001年9月17日﹐才到廣州某學院環境工程系報到一天半的新生小黃﹐還未等到開學典禮﹐半夜從宿舍樓上跳下來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小黃沒有留下遺書﹐生前曾多次表示不習慣宿捨生活。據悉﹐來自單親家庭的他性格比較內向。

  ●2001年10月9日晚﹐廣州某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石某不顧同學和女友的勸阻﹐從海印橋上縱身跳下珠江自殺。他的兩位同學見狀急忙跳江營救。水警趕到現場救起1人﹐但石某以及為救他的另一位同學未能獲救。據悉﹐石某生前為情所困﹐談過3個女朋友﹐不知選擇哪一個。出事當天下午﹐他曾對同學說﹕選了哪一個都會對另外兩個造成傷害﹐感情困惑讓他覺得活着沒什麼意思。

  ●今年1月16日﹐廣州某綜合大學生物系學生黃某在家中跳樓自殺。消息傳回學校﹐幾乎所有認識黃的同學都感到震驚和難以置信。黃某學習成勣在班上名列前茅﹐連續兩年都獲得了一等獎學金。同學反映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個性十分好強。黃在遺書中提到自己已連續7天失眠﹐自覺上學期末英語六級和另一門課程考得不好﹐擔心要重修。

  ●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3月24日﹐廣州某理工大學兩名研究生相繼跳樓身亡。一名電力系二年級研究生可能因學習壓力過大走上不歸路。另一名建築系二年級的研究生來自貧困地區﹐家中經濟困難﹐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後﹐不願拖累父母妻子而走上絕路。

  當刀子架在脖子上

  心理輔導

  華南農業大學曾有位學生叫王寧(化名)﹐從小因父母關係緊張﹑家境不好﹐養成了既自卑又自傲的性格和異常敏感的心理。入學時在該校對所有新生進行的艾森克個性測試和心理健康調查中﹐心理輔導員發現他個性偏差明顯﹐有自殺和他殺傾向﹐情緒不穩定分偏高。於是﹐他成了該校心理咨詢教研室的重點關懷對象。心理輔導員經常與其談心﹐使他的心態逐漸趨於平和。

  王寧同宿舍有位與他經歷相似﹑性格容易起衝突的同學﹐兩人常因瑣碎小事互相出言不遜﹐逐漸發展成了冤家對頭。有一天王寧突然用刀架在那位同學的脖子上﹐企圖把他殺了以後自殺。就在他握刀的手準備用力的一剎那﹐他想起了二年多來心理輔導老師對他的諄諄教導﹐他即刻放下刀﹐跑到心理咨詢中心向心理輔導員求助。

  坐落在華農中心區的那座綠樹掩映的小平房﹐就是該校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從1998年10月成立以來﹐植毅耘醫生等心理輔導員已在這裡接待了1600多人次的學生﹐幫助一批有嚴重悲觀厭世思想﹑有明顯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礙的學生解除困惑﹐樹立自信﹐避免了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

  河北籍的學生小林(化名)﹐從小在受人欺壓﹑輕視中長大﹐養成了仇視社會﹑不信任別人的心態。他總認為有位老師對河北籍學生不好﹐一次糾集了一幫河北同學﹐準備把這位老師幹掉。他猶豫一個星期後﹐找到了心理咨詢輔導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適﹐他強烈的仇恨心理終於舒緩了下來。針對他要求別人尊重﹑承認他價值的心理﹐心理輔導員引導他集中精力學習。最後小林以優秀的成勣從專科升到本科﹐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干得非常成功。

  學生小井(化名)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上大學前村裡擺了十幾桌酒席送他。但一個學期下來﹐他學習成勣追不上別人﹐評先進沒評上﹐經濟條件又不如別的同學﹐這都讓他萌生了悲觀絕望的思想﹐他選擇了割脈自殺。兩刀子下去﹐望着流淌的鮮血﹐小井想起了為他的學資辛苦勞作的父母﹐他向校醫院跑去……後來﹐他成了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常客。當他順利畢業時﹐小井說﹐心理輔導員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人之一。

  心理有問題找心理咨詢中心﹐這樣的概念在心理咨詢﹑輔導工作開展得較好的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已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接納。

  “不少人以為出現了大問題才需要心理咨詢﹐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其實國外已經流行‘享受心理咨詢’的概念。心理咨詢中心就是提供一個傾訴的渠道﹐把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使負性情緒不至於積累下來。”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輔導員李江雪老師如是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尷尬

  近年來廣東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重視﹐1999年起建立了心理教育指導委員會﹐各高校基本上都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並不斷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華南農業大學從1998年起﹐每年對全體入學新生進行個性測試﹐對每位新生提出個性調適的建議﹐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重點關懷對象檔案﹐制定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教育﹔把對學生的群體引導和糾正個體行為偏差結合起來﹐舉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開設心理健康咨詢門診等﹔開展主題鮮明﹐趣味性強的群體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大學生心理訓練營”﹑“勇者擂台”﹑“邁向健康人生路”﹑“讀得輕鬆﹐學業成功﹐心康體健路路通”等。

  目前廣東各高校只有一﹑兩個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卻要面對一﹑二萬名學生。針對心理輔導老師嚴重不足的狀況﹐華農大﹑華師大都採取發動全體老師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辦法。華師大還實行專﹑兼職隊伍相結合﹐聘請心理學系5名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的老師﹑心理學系部份優秀學生兼任咨詢員﹐面談咨詢與電話咨詢相結合﹔去年底還創建了“南方心理在線”的網站﹐探索開展網上心理咨詢﹔下一步還將以體驗式教學方式在全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此外﹐華師大還通過校內設崗﹑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等方式﹐廣拓勤工助學的途徑﹐減輕特困生的經濟壓力。

  但即使是對大學生心理工作比較重視的華南農業大學﹐其黨委副書記梁深洪仍然認為﹐目前高校心理咨詢﹑教育無論是從課程設計﹑人員配備﹑重視程度等方面﹐都遠遠適應不了大學生的要求。

  具體來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尚存在下列問題﹕

  ●人員配備不足。香港每1000名大學生就有一個專職心理輔導員﹐而在內地﹐每5000名大學生都沒有一個心理輔導員﹐並且很多輔導員是兼職的。

  ●教師歸屬問題。心理教育教師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編製和職稱﹐影響了人們從事心理教育﹑輔導的積極性。

  ●教材建設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教材。一些教育學者認為﹐應當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成一項必修的基礎課程﹐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開設不同的課程。

  ●網上心理咨詢尚在探索階段。有些人心裡所想不願當面與人談﹐新的網絡空間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什麼問題都可以攤開來講﹐但在網上進行心理個案方面的咨詢還未開展。

  減壓良方大學生心理減壓法

  閱讀減壓法。閱讀你喜歡的書籍﹑雜誌轉移注意力﹐或者看有關心理調適類的書籍﹐根據書籍的指導進行心理自我調節。

  運動減壓法。從事各種球類﹑田徑類運動﹐或者其它感興趣的活動如爬山等﹐是排解鬱悶﹑培養積極樂觀態度的好辦法。

  社交減壓法。參加多種群體活動﹐多與同學﹑朋友交流﹐開闊視野﹐釋放緊張情緒。

  咨詢減壓法。找心理咨詢輔導員尋求幫助。心理咨詢包括障礙性咨詢﹑適應性咨詢和發展性咨詢等多種﹐如發展性咨詢是人人都需要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