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四大銀行加速清場 每年消化不良資產2000億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30日訊】清場內容由兩條線組成,內寄望于抵債資產拍賣而降低不良貸款比率,外則希望在免債和減稅上做文章。

據南方周末報道﹐6月3日至9日,中國建設銀行將在全國24個城市首次舉行“抵債資產拍賣周”,抵債資產總額達40億元,全國60多家拍賣公司參与此事。

建設銀行的動作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在5月27日舉行的北京“2002金融創新論壇”上,四大銀行副行長的姿態表明,整個國有商業銀行系統正發動大規模的清行動。

每年2000億 五年定生死

國內銀行業面臨的形勢究竟多么嚴峻,看看各大銀行行長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在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李禮輝看來,宏觀基礎和微觀環境———利率市場化趨勢、GDP增長速度趨緩、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重提高———急劇發生的變化,對國內銀行的贏利空間和信貸業務增長构成了極大壓力。

“當然,最嚴重的問題是不良資產,”李禮輝說,“去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17600多億元,這是中資銀行最大的歷史包袱。”

按照傳統的統計標准,這個不良貸款比率為25.37%。不良貸款已經嚴重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利潤水平,以工商銀行為例,2001年撥備前利潤為340億元,在提取撥備和部分呆坏賬准備金后,賬面利潤只有60億元。

不良資產比率過高不僅制約國有銀行發展,而且還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運行安全。截至2001年底,國有商業銀行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部存、貸款余額的62%和59%。

面對嚴峻形勢,央行行長戴相龍在今年3月間發表談話,要求今后几年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每年下降3個百分點,并要求各銀行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今年6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將首次披露上一年經營信息。

在戴相龍講話之后不久,各國有商業銀行開始通過各种渠道透露出步調完全一致的清理不良資產時間表:用3到5年時間,把不良貸款比率降低到10%以下。

按照這個時間表測算,今后5年內國有商業銀行每年要消化的不良資產超過了2000億元,其中的絕大部分將由四大行來完成。巨額損失由誰來背

“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支持,這几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位專家說,因為“按照目前的不良資產處置情況,資產平均損失率在40%到50%之間”。

這意味著,每年國有商業銀行將因此而損失超過1000億元,那么這筆賬到底由誰來背?由于國家政策性貸款造成的那一部分,就越發成為一個問題。

從眼下來看,這筆賬似乎只有銀行用新增利潤來“埋單”。

工行副行長李禮輝說:“未來5年工行處置不良資產損失將超過3000億元,而新增利潤將達到2500億,這些錢主要用于補貼損失———2006年我們基本能達到改制上市的條件。”

但爭吵已經在發生,各种渠道的信息表明,在不良資產損失問題上,四大行正与央行和財政部進行激烈的討价還价。

四大行的立場是,既然相當數量的不良資產是由于政策性貸款造成的,那么這部分損失不應該由銀行來承擔。

而主管部門的答复看起來也有道理:几年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從國有銀行賬上轉移了數量可觀的不良貸款,銀行沒有理由再甩包袱。

“我們几家銀行正在就此与主管部門積極協商,相信能夠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李禮輝說。

但爭吵并沒有停止———更激烈的聲音是關于稅賦。

楊小陽———建行資產保全部總經理———認為,抵債資產拍賣本來銀行就要承擔損失,但還須上繳20%的所得稅,在這個問題上銀行与信達等資產管理公司沒有取得平等待遇。

李禮輝感到不平的,是外資銀行在稅賦上獲得了遠比國有商業銀行优越的“超國民待遇”———中資銀行目前的所得稅是33%,營業稅是6%,而外資銀行的所得稅是15%,營業稅免征5年。

据有關媒體報道,2000年初,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曾聯合上書國務院,提出《關于抵債資產收取和處置變現中稅費減免和損失處理問題的專項請示》,而關于經營稅賦与外資銀行平等待遇的請示据傳也已提交。

“清理不良資產的工作在三條戰線同時展開,”楊小陽說,“第一條是依法加緊收貸,第二條是核銷,以呆賬准備金的形式核銷,第三條就是債務重組。”

在建行去年處置的623億元不良資產中,核銷70億元,回收300多億元,債務重組100多億元(包括債轉股)。

“銀行的問題和企業的問題事實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解決起來可能不同步,不能因為解決銀行的問題把企業逼死,”楊小陽說,“因此我們可能把更多的債權賣出去,通過吸引外資和其他有收購能力的企業,把債權轉化———就像去年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打包處理100多億不良資產一樣。”

交通銀行甚至走得更遠。5月27日該行副行長張建國說:“交通銀行引入外資股東的談判已經基本完成,正在審批之中,相信在今年11月之前將有正式的結果。”(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