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海底搜尋七晝夜–“5‧7空難”黑匣子打撈記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大連港北側2海裡處的海面上。風起雲湧,波濤起伏。

新華網 5月14日報道﹐5月14日,在直徑百米的海面上,“海標0507”、“煙救撈5號”和“德潤”等救撈船隻構成“T”字形狀,在這裡緊張地打撈“5‧7”空難失事客機上的“黑匣子”。

15時05分,煙臺救撈局潛水員馬有堅將失事飛機的第一隻“黑匣子”––“駕駛艙語音記錄器”輕輕托出水面,見此情景,“煙救撈5號”打撈船上的人們高聲叫了起來。這時,距空難發生已經過去了7天。

7天來,這隻表面為橙紅色,長約32釐米、寬約20釐米、高約12釐米的小匣子牽動了無數人的心。今天,它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在“煙救撈5號”打撈船上,國務院“5‧7”空難處理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閃淳昌對記者說,找到失事客機的“黑匣子”標志著“5‧7”空難搜救工作取得重大關鍵性突破。

今天19時,“黑匣子”已運到北京,送往民航總局航空安全技術中心,由專家進行技術分析,從中查找事故原因的線索。

失落

5月7日晚,美麗的大連港海風拂面,夜色闌珊。

21時22分,三三兩兩的人們正沿著海邊散步,享受著“五一”長假最後一天的恬靜。港口值班人員正密切注視著海上船隻的作業情況。

在1200米左右的夜空中,北方航空公司CJ6136航班飛機正向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緩緩降落。一切,都在正常運行中。

突然,機場塔臺電臺中,傳來CJ6136航班機長王永祥急促的聲音:飛機客艙冒煙。緊接著又二次報告:飛機駕駛艙冒煙。此後,飛機便與機場失去聯繫。

與此同時,正在海上作業的“遼大甘漁0998”號漁船上,船員們看到,一架飛機正急速墜入海中,在海面上激起一聲沉悶的巨響。

21時30分左右,“5‧7”空難發生了。北方航空公司這架麥道82客機上的112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墜入大海中,不幸遇難。與此同時,安裝在飛機尾部的重達20多公斤的“黑匣子”也在飛機解體後迅速沉入海底。

很快,海水的浸泡激活了“黑匣子”的電池充電繫統。幾分鐘後,“黑匣子”開始向外界不間斷地傳遞出37﹒5千赫的聲波信號,等待著搜尋者的到來。

發現

“黑匣子”是“飛行數據記錄器”和“駕駛艙語音記錄器”的俗稱,對於飛行事故原因調查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盡快找到它成為搜救工作的重點之一。

空難發生當晚,尋找“黑匣子”的行動就全面展開。

在海上,交通部救撈局指揮3艘裝有聲納探測技術的掃測船,晝夜不停地在海上搜索“黑匣子”和其它飛機殘骸。

在陸地,工程技術專家 耀輝帶著煙臺救撈局的兩名潛水員來到大連周水子機場,登上仍在運營的麥道客機機艙,了解“黑匣子”的形狀、位置、顏色、手感以及拆卸方式,便於水下探摸。與此同時,另一路人馬查找到“黑匣子”的相關技術資料,為進一步的打撈提供線索。

隨後,打撈小組攜帶聲音探測儀登上了大連海事局的“海巡021號”指揮船,開始到出事海域搜尋。5月8日11時,當船行至大連港外側時,探測人員的耳機裡傳來了“嘀嘀”的聲波信號。

這是“黑匣子”與搜救人員的第一次接觸。在空難發生20多個小時,人們終於接收到“黑匣子”發來的信號。

發現失事飛機“黑匣子”信號的消息迅速傳開,焦急的人們松了一口氣。

定位

“黑匣子”一直不停地向外界發送著信號,但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它的具體位置,真如同大海撈針。

“黑匣子”定位工作隨即啟動。5月9日早晨,記者隨同打撈人員登上“海巡021號”指揮船,目擊了“黑匣子”定位全過程。

技術人員分別在駕駛艙和甲板上安裝聲音探測儀,把頻率校準37.5千赫,用耳機仔細地傾聽聲音的強弱變化。顯示屏上,聲音的頻率曲線上下波動,讓打撈人員心裡忐忑不安。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指揮船的電話裡,不停地傳來詢問聲:“找到準確位置了嗎?”三名探測技術人員輪換著監聽信號,臉上滲出了汗珠。船艙裡的氣氛十分緊張。

探測技術人員與船長經過短暫商量後,決定采用十字交叉法定位。首先沿著信號較強的一條線進行搜索,並在信號最強點右轉90度探測數百米,再折返回最強點向前探測定位。這一招果然奏效。“海巡021號”船在海上走走停停,來來往往。2個多小時後,信號最強區基本確認在北緯35度56分、東經121度37分左右的區域內。至此,定位工作基本完成。

30分鐘後,交通部煙臺救撈局“煙撈5號”打撈船上的潛水員宮守傑“拍馬趕到”這個區域,下水探摸,但一無所獲。

膠著

“黑匣子”發射信號的電池隻能維持30天左右。時間在流逝,一天一天過去了,盡快找到“黑匣子”成為搜救工作的當務之急。

負責救撈工作的交通部救撈部門作出了艱苦的努力,搜救小組指揮30多名潛水員輪番下水反復探摸,但始終沒有發現“黑匣子”。“黑匣子”的打撈難在何處?

首先是“黑匣子”所發出的聲波信號雖經儀器探測已經發現,但由於探測儀器隻能確定在一個區域,無法確定具體的地點。面對大海,搜救人員雖然可以感知“黑匣子”的存在,但無法確定它的準確方位和距離。

其次,海水能見度極低。潛水員們在海底主要依靠雙手打撈。一組兩名潛水員下海後,一深潛一輕潛,一圈一圈探摸,由於“黑匣子”體積並不大,與潛水員“擦手而過”的可能性較大。潛水員宮守傑說:“失事海域水深約10米左右,能見度隻有20公分,同時淤泥較厚,影響了打撈的進度。”

此外,這次空難是我國客機首次在海上發生空難,搜尋隊伍缺乏相應的經驗,飛機殘骸散落海底各處,出事地域又位於大連港的航道,加大了打撈“黑匣子”的難度。

“黑匣子”的打撈又陷入了僵局。

有專家建議,可以考慮采取魚網拖掃的辦法。這種辦法比較傳統但實用,在以往的打撈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民航專家認為采用這種方法應十分慎重,如果打撈不成功,可能會破壞“黑匣子”所處環境,甚至失去信號。還有專家說,可以動用挖泥船進行尋找。應對方案開始緊急制定。

鎖定

“嘀嘀 嘀嘀 ”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搜救船隻的反復探摸,5月11日凌晨4時,搜索小組發現兩處可能有黑匣子的疑點!這個發現,首次將黑匣子的搜索範圍縮小到了較小區間。

交通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告訴記者,空難發生後,救撈部門先後動用60多艘船隻和聲納、聲音探測儀等多種設備打撈“黑匣子”,終於縮小了“黑匣子”的範圍。這次鎖定為下一步打撈工作的展開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當天深夜11時25分,記者的手機響了。電話那邊傳來宋家慧興奮的聲音:“搜救工作又取得重大進展,打撈起飛機頂蓋、起落架、應急發電機、應急門、輪胎等重要飛機殘骸,這將對事故原因分析起到重要作用。”

宋家慧在電話裡提高了聲調:“更重要的是,根據對已打撈出水的機頭殘骸到機尾殘骸位置的分析,我們已經把飛機墜落的區域縮小在長600米、寬400米東西方向海域內。”

5月12日晚20時許,打撈“黑匣子”的專用測量設備隨專家抵達大連後,從機場直接送往碼頭裝船運往打撈現場。

打撈工作又接著連夜進行。

逼近

先進設備的投入使用加快了“黑匣子”打撈的進度。

5月13日上午10時,記者在“海標0507號”探測船上獲悉:“黑匣子”已被完全鎖定在直徑100米的海域。

當天12時左右,交通部煙臺救撈局“煙救撈5號”工程船在這一海域拋錨,方位為北緯38度56分、東經121度39分位置。

14時25分,第一名潛水員姜志勤手持便攜式聲納設備跳入水中,通過水下傳音裝置記者可以清楚地聽到“黑匣子”發出的“嘀嘀 嘀嘀 ”的信號聲,如同心跳般有規律。

這時,大連港外海域刮起了五六級東南風,氣溫較低。但潛水員仍然輪番下水探摸,一次大約要在海下工作1個小時左右。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天色暗淡下來,失事飛機尾部上的一些重要殘骸相繼打撈出水。至此,搜救人員增強了信心:打撈正逼近“黑匣子”。因為麥道82型客機的“黑匣子”恰在尾部。這也說明既定的搜索方向是正確的。

當晚19時左右,搜救技術人員基本確定:“煙救撈5號”船首方向存在兩個信號源,相距約40米。這很可能是失事飛機上兩個“黑匣子”發出的信號。

隨著成功的希望一點點變大,人們的心情也更顯焦急。然而直到22時左右,“黑匣子”依然靜靜地躺在海底。

深夜,經過1個多小時的緊急磋商,專家們分析,“黑匣子”深埋在淤泥中的可能性較大,這無疑增加了探測和打撈的難度。打撈小組當即決定:制定新的打撈方案。

出水

5月14日清晨,雖然天空仍然陰沉沉的,風還沒停。天津海事局海測大隊的“海標0507”號船如期趕到打撈現場,並在“煙救撈5號”船首拋錨。兩船相連後,再加上原有的“德潤”輪,構成了新的打撈平臺。

技術人員立即在三艘船上,以120度夾角通過聲納定位儀重新確定了“黑匣子”的方位,並盡可能降低誤差,提高精度。打撈人員則繼續清理這一水域的雜物,為即將到來的正式打撈作準備。

經過周密的安排布置,5月14日13時30分,參加工作纔9個月的潛水員王德好第一個潛入水中。

這次空難救援是王德好有生以來第一次正式參加潛水打撈行動,但憑著膽大心細,在他第二次潛水時就探摸到了失事飛機的主體殘骸。這一次大家對他仍然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13時50分,王德好報告發現“黑匣子”確切信號。不久,他又摸到一件長約10釐米直徑2﹒5釐米圓柱體,撈上來一看,竟然就是“黑匣子”上發射求援信號的“信標”。船上的人們不禁都暗自緊張起來:“黑匣子”就在眼前。

第二名潛水員馬有堅隨即穿上重裝潛水服進入水中,並以發現“信標”的地點為中心作圓周式的搜索探摸,第一圈直徑1米,接著是2米、3米

望著馬有堅下水的海面,船上每個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終於,當搜索到第6圈的時候,一件長方型的物體觸到了他的雙手。這一瞬間,馬有堅的心似乎已停止了跳動。水中暗淡無光,能見度幾乎為零。馬有堅用力睜大眼睛,將東西湊到眼前,他隱約看到橙紅色的外殼,上面還有黑色的英文字母。這肯定就是“黑匣子”!馬有堅立即報告。

隨著纜繩的收縮,15時05分,馬有堅終於浮出水面,大家驚喜地看到,他手中緊握的正是人們苦苦搜尋的“黑匣子”!

打撈人員乘勝追擊,繼續擴大戰果,打撈第二個“黑匣子”的工作隨即展開。

交通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在現場對記者說,“5‧7”空難“黑匣子”搜尋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15日開始,救撈工作轉入正常作業狀態,繼續搜尋第二個“黑匣子”和其餘的飛機殘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