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500強“流感”導致美國面臨商業信譽危机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0日訊】近來,美國不少知名企業相繼“出事”,令全世界矚目,媒體炒得雖然熱鬧,但多數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個案層面,即使是上升到一定高度討論的,也就是對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或者這個行業進行質疑。實際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正在面臨一場嚴重的商業信譽危机。

安然是“催化劑”

商業信譽危机的引發首先源自于層出不窮的重大商業個案。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01年11月,全美最大石油貿易公司安然爆發財務危机,12月即閃電宣告破產,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一宗破產案。安然事件像一陣風,像一份催化劑,“流感”開始迅速蔓延。

2001年12月,僅次于IBM的世界第二大計算机服務公司EDS,因复雜的財務報表表外融資模式以及不詳盡的信息披露開始受到市場廣泛關注和質疑。

2002年1月,美國第二大零售連鎖店凱瑪特因債務問題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并成為美國歷史上提出破產保護的最大零售商。同月,《財富》雜志揭露福特汽車公司和惠普公司已經瀕臨危机關頭;還有,握有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光纖网絡的、世界500強巨頭之一的環球電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并成為全球電信史上最大的破產案。

2002年2月,被《商業周刊》雜志評為2000年度表現第一,也是全球500強之一的泰科國際(Tyco),宣布公司曾斥資大約80億美元進行過超過700項的收購,但從未對外公布。同月,《紐約時報》對IBM的會計問題提出質疑;此外,美國證管員會繼續調查微軟是不是在90年代有几個季度匿報獲利;接著,美國第五大軟件制造商冠群公司(CA)又被美國法院及聯邦調查局展開調查,目的是查清該公司是否通過會計手法進行詐騙。事件到現在還沒完,就連全球最大的保險業者美國國際集團(AIG)也接到了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的調查傳票,傳票內容与證管會調查PNC金融服務集團的賬冊有關。

醫治“流感”的“藥”

沒有起作用

很明顯,這場美國全球著名企業信譽危机的流感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顯然,本應該抑制這場商業信譽危机“流感”發作的“藥”沒有起作用。

一是分析師們哪里去了?華爾街的摩根大通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与花旗集團分析師,在安然公司財務出現問題時,仍然將安然股票評為“買進”,有消費者聯盟顧問指出:“分析師是因為擔心安然公司与他們的公司斷絕業務往來,因此不愿調降安然公司股票評等。”

二是會計師事務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几乎被投資者寄予無限信任的會計師事務所在這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最令人震惊。全球五大之一的安達信不僅“放過了”安然公司的賬目問題,而且居然令人不可思議地銷毀了部分有關安然審計工作的重要資料。自此,安達信在香港、澳洲等地的部分個案開始陸續受到調查。不僅如此,從意大利到俄羅斯等歐洲國家金融當局,都在重新檢視這五家總公司在美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角色和行為。數据顯示,2001年,美國政府調查了112起企業財務報告涉嫌欺詐的案件,比1998年的79起增加了41%,美國證交會執行部調查的485宗個案中,其中23%涉及企業財務報告,比1998年17%的比例大增。美國證交會首席會計師查爾斯.尼邁耶指出,證交會目前調查的金融詐騙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而且名列《財富》雜志500強的大公司涉案數量目前已經創下歷史紀錄。而值得注意的是,德勤全球法規事務處處長吐露的“苦衷”很可能道出了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的“難言之隱”,他說,“稽核人員常常得忍受當地客戶慣有的晦暗的商業手法,否則根本找不到客戶。”

“流感”風暴

是否還會惡化?

至此,我們看到,投資者已經完全不知道該相信誰,這場“流感”風暴在缺乏有效抑制的情況下,正迅速往“肺炎”的方向惡化。

這种惡化是一种趨勢,貫穿這一趨勢的,是來自于所有偶然事件中一條清晰的邏輯:在信用過度擴張的背景下,非法獲取暴利!其表現形式,是濫用投資者對“全球著名公司”的信任;其共同的手法,是不同程度的財務欺詐;其達到的效果,是決策者大發橫財在先,公司瀕臨倒閉在后!

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中,是一個市場競爭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因為良好的商業信譽為美國企業贏得了生存空間,贏得了商業利潤,贏得了在世界的聲譽。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充分,企業的利潤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這時,企業或者重大利益相關者在透明、公平的競爭手段和環境下,想要獲得“超額”的利潤几乎已經不太可能,因此,部分企業在暴利的驅動下開始“偷跑”。暴利的形成不再是企業通過非法生產、經營獲得超額利潤,而是將財務報表上的利潤通過作假、作大后,將公司价值成倍放大到資本市場,最終通過股票交易的巨大差价來實現“偷跑者”追求的暴利。這一切都基于投資者信任著名公司不會造假,信任審計師不會“眼花”,信任證券分析師不會說謊。而當最后謊言被拆穿,參与造假者信譽崩潰,并導致企業一系列財務狀況、經營狀況惡化,甚至導致最終破產,這倒是成為投資者意料之中和習以為常的事了。畢竟市場經濟中,所有的人都明白,企業必須為自己犯下的錯付出代价,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了解了這一輪美國著名企業商譽危机產生的机理,我們還必須意識到,這一連串丑聞并非偶然現象,當初的朗訊只不過是較早被發現的“偷跑者”之一,而現在已經很難說清在這個市場上,誰是第一個偷跑者了。問題在于,在這個市場上不偷跑的人,已經明顯很難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中獲得明顯的优勢(例如利用公司龐大市值進行收購等),從而很難在競爭中胜出,這是我們質疑美國正面臨嚴重的“整體”商業信譽危机的重要原因。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賽場里面只有一個人偷跑,他可能被罰出場外,而當你發現一群人偷跑時,“偷跑”實際已經演變成了一個新的游戲規則,這時你已經不知道該信任誰,不知道誰還在偷跑了,你所認識的偷跑者,只不過是你看到的部分。

至于這場信譽危机的代价,每人都能夠評估,但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据是,美國資產評估公司副主席表示,美國公司今年僅從財務角度,就會做出高達1万億美元的商譽撇賬。(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包治百病?中國保健品遭遇“信譽危机” (3/17/2002)    
  • 歐盟高峰會面臨要求履行經濟改革承諾壓力 (3/16/2002)    
  • 官方數字顯示:73.5%大陸保健品不合格 (3/3/2002)    
  • 大紀元就方舟子攻擊本站信譽作出澄清 (3/1/2002)    
  • 越來越多人知道中共鎮壓法輪功的內幕 (2/27/2002)    
  • 大陸見聞﹕“國人漸已醒”(二) (2/25/2002)    
  • 國防部研策影響外國輿論 批評者恐假消息傳回國內損害信譽 (2/21/2002)    
  • 從吳楊事件談中國的信譽危机 (2/11/2002)    
  • 十個行長有几個貪污? 王雪冰案与中國金融黑幕 (2/7/2002)    
  • 內華達體委會將做決定 泰森能否出賽很快有定論 (1/29/2002)    
  • 安龍安達信公司信譽遭核查 政府重檢繼續合作關係 (1/27/2002)    
  • WBC主席蘇萊曼:泰森有病 必須接受專門精神治療 (1/26/2002)    
  • 大陸見聞﹕“國人漸已醒” (12/31/2001)    
  • 戴爾網站錯登產品价格 為保信譽低价出售 (12/27/2001)    
  • 留美學人的信譽 (12/13/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