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

世界風情﹕東西方文化差異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10日訊】

眾所周知,東西方文化不同,究竟不同在哪兒?筆者拙嘴笨舌深感一言難盡。在此,只想試舉兩則以示其東西方文化的迥異。

則一:

筆者耳聞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先生帶著剛從國內團聚來的驕妻,到西人朋友家作客,主人熱情招待問客人想喝些什麼飲料,那男士大方地要了一杯咖啡,那女士則客氣靦腆地說:謝謝,我什麼都不要。客畢,在回家的路上女士抱怨說:“這澳洲人真不懂禮貌,我說不喝,他們就真不倒飲料給我!”其丈夫說:“他們尊重你的選擇,這恰恰是懂禮貌的表現。這是人家的西方文化”。

本人也有過一段同樣的經歷。一次朋友來寒舍作客,我問喝些什麼,朋友說:什么都不喝坐會儿聊聊天就行了,我當真未動。可一會兒朋友自己進廚房打開水籠頭暢飲了兩大杯涼水, 弄得我好不尷尬。

則二:

母親她老人家總有一種兒子是自己的,女兒結婚就是人家的老思想。她以前提過一句俗語叫做:“寧看兒子的,不看姑爺的臉。”可現在老人家來到澳洲女兒家與兩兒子天各一方,無奈只能看“姑爺的臉”了。

姑爺人挺幽默,由於是獨生子,不免有時帶點兒“獨氣兒”,但老人家有兩個大孝子作後盾,可不買姑爺的帳,有摩擦不開心時,就想要回去。姑爺一看老人家動真格的了,就赶緊說:“媽,您可別回去,咱倆有誤會是人民內部矛盾,好解決。看我這‘姑爺的臉’雖不漂亮,但總還是比看強吧。”一句話把老人家給逗樂了。可過幾天說不定什麼事,使老人家又不開心了。老人家也真夠可憐的,在這里除了女兒,無親無故的,心里不舒服也沒地方躲一躲。

  一天,老人家對我說:“我若不是考慮你這女兒的面子,我早就住到朋友家去了。”我一聽趕緊說:“媽媽,您千萬可別考慮我,我的面子可不值錢,讓您住在我這里,是想讓您享受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若您感覺不好,您覺得哪個老阿姨與您說的來,你就搬過去,您住的高興是第一位的。”我不說還好,我這一說,話音未落,老人家眼淚嘩地下來了。弄得我莫名其妙,我是很不愛掉淚的人,一看老人家哭的傷心的樣子,就六神無主了。靈機一動趕緊搬援兵,向老人家的孝子求救,于是我給海外的弟弟掛電話,我對他講了來龍去脈,弟弟听后,嘿嘿一笑說:“唉,姐姐看來你真的西化了。你還不知道咱中國人嘴里說的和心里想的是不一樣的?媽媽對你說要出去住,你此時應說:‘媽媽您可別出去住,我這兒離不開您,那儿也少不了您。’你倒好,媽要出去,你不勸她留下,還鼓勵她出去住。她會想連唯一的女兒都嫌棄我,她能不哭嗎?”聽罷弟弟一席話,噢,我恍然大悟,原來媽媽是因為我那番自認為“尊重老人意愿”的“孝順”話而哭。看來十年有餘的澳洲生涯,使我不但軀殼適應了澳洲環境,不知不覺思想意識也溶入了澳洲文化。

我喜歡西方文化的簡單,心里想的與嘴上說的一致;對于把我們東方文化的富有內涵表現在想法與說法不一致上,一句話得猜想一番也不一定明白多少我感到有點儿“那個”。

U◎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