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

陳凱歌變了–轉型了?重利了?親和了?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0月9日訊】一部《和你在一起》,讓陳凱歌又一次成為全國最受關注的導演。聚光燈下的他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和幽默,其影片也一反以往作品的深沉,而流露出世俗人情平實潤澤的質感。

  解放日報10月8日報導﹐國慶火爆上海影市的新片《和你在一起》,讓陳凱歌又一次成為全中國最受關注的導演。其影片也一反以往的深沉,而流露出世俗人情平實潤澤的質感。于是,人們議論,陳凱歌變了?親和了?

  帶著新片四處奔波做宣傳推廣,有人關切地詢問:“感覺很累吧?”陳凱歌輕嘆一聲說:“看來不服‘老?不行啊!”,似乎真有了“廉頗老矣”的慨嘆;然而當有記者問:“您曾說過,如果我國一年引進30至50部大片,國產電影就完了,現在你還這樣想嗎”時,他居然調皮地反問:“我說過這話?忘了!”有人好奇:“听說你在家完全不做家務,連修電器這种事都要陳紅干?”陳凱歌故作惊訝:“敢情你覺得我是全才啊?”終于有記者忍不住問:“陳導,您何時變得這么幽默的?”他說:“其實我一直就很幽默。”

  在接受本報獨家采訪的時候,公眾面前一直作深沉狀的陳凱歌主動談起了自己的儿子。他說,是這兩個儿子帶給自己靈感的。“老大”陳雨昂今年四歲,性格多愁善感,“特怕受傷害”;“老二”陳飛宇才一歲多,用北京話形容就是“愛誰誰”。由此他發現,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電影里那個天才琴童的性格定位,受到小儿子的不少啟發。看來,陳凱歌的性情轉變,和這五年來与陳紅共同經營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密不可分。

  重利了?

  今年九月,剛殺青的《和你在一起》想參加國際電影節,面臨兩個選擇:威尼斯和多倫多。陳凱歌選擇了后者,因為多倫多電影節覆蓋了整個北美市場。

  從多倫多電影節載譽歸來,陳凱歌与劇組諸位明星一行,在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新聞發布會和首映儀式,之后,又進成都、下廣州、赴上海做巡回宣傳。一切都表明,陳凱歌是多么看重影片的宣傳、市場、票房———也就是“利”。對此陳凱歌并不諱言:“重利”是必然的。如果沒有“利”,又哪來拍下一部、再下部電影的資金呢?國產電影要進步,首先要把電影市場做大做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多元化的電影作品。《和你在一起》和圍繞它所展開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做大市場”的嘗試。

  轉型了?

  《黃土地》《孩子王》《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陳凱歌的影片大多注意歷史性或政治性的美學主體,不是長袍寬袖的悲壯,就是大漠孤煙的蠻荒;這次的《和你在一起》卻讓人耳目一新:都市的場景、明媚的色彩、精彩的畫面,還有讓人心潮澎湃的小提琴原聲音樂。

  評論說,《和你在一起》是“陳凱歌的成功轉型之作”。

  陳凱歌卻說,別提轉型,我沒覺得那么費勁,我什么題材都能拍。

  那么,陳凱歌到底有沒有轉型?不少看完電影的觀眾對記者說,拍這樣的小題材,陳凱歌還是忍不住要講“大道理”。

  《和你在一起》講述的只是一個普通的當代故事,然而導演憑藉行云流水的敘事、張弛有度的節奏,硬是讓整部影片顯得大气磅礡。影片的人物都是平凡的小人物,然而每個人都有極為強烈的情感。影片看似幽默平淡,卻在溫情中進行著對現代中國社會敏銳的社會判斷,其中不僅涉及子女的教育問題,更触及人們越來越被現代物質文明异化的心靈。陳凱歌對于人性的關注,對于少年情怀的痴戀,對于人類社會終極价值的思索,一如從前。

  變,是對藝術的探求;不變,是對理念的堅持。在變与不變之間,陳凱歌說:“雖然這部影片的風格与以往有了轉變,但我創作的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沒有根本的變化。我只想繼續拍自己的電影。”(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