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被圍國都中有人獻城投降 攻城主帥為何不接受

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期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其核心講的是諸葛亮如何運用攻心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徹底使南人歸順。而在春秋時期,也有類似的在征伐中以威服國、以德服人的故事。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其中第四次,孟獲騎著大紅牛,率領蠻兵吶喊著衝向蜀軍營寨,結果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全跌進陷阱裡。(古瑞珍/大紀元)

周朝時,以中原為天下的中心,並把中原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其中的北狄是指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春秋時,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個小國。即:鮮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蒿城)和鼓國(在今晉州)。

公元前530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卿大夫荀吳與齊軍一起借道鮮虞進入鼓國都城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沒有滅掉鼓國,而是先滅掉了肥國,俘虜了其國君。肥國的土地歸屬了晉國。又過了一年,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上軍進攻鮮虞,大破鮮虞,大勝而歸。

公元前527年秋天,晉國派荀吳再次率領晉軍去攻打鼓國,並包圍了鼓城。在強大的晉軍面前,鼓城裡有人想要叛亂,將城池獻給晉國。荀吳卻不答應。

春秋時代地圖。(自由/Wikimedia Commons)

左右的人十分不解:「我們的軍隊不用費力,就可以得到城池,您為什麼不幹呢?」

荀吳說:「我聽叔向(註:晉國大夫,著名政治家)說,好和壞都要有正確的評判,人民才能有所適從,事情才能辦好。假如我們當中有人叛亂,把城池獻給敵人,我們一定會非常恨他。現在城中有人叛亂,要把城池獻給我們,這實際也是一種壞的行為。雖然對我們有利,但我們也不能肯定這種行為。還有,如果人家獻出城池,我們就得給獻城者獎賞,那就是在褒揚惡行。如果不給,我們就會失信於人。一個褒揚惡行或者不講信義的國家如何能保護百姓呢?所以,我們有能力攻下城來就前進,沒有能力攻下就後退,量力而行。不能為了一座城池就親近奸人,反而會得不償失。」

左右聽了這才明白。隨後,荀吳讓鼓國將叛亂之人殺死,並讓其完善鼓城的守備,繼續堅守。

雙方又對峙了三個月後,鼓城中又有人想投降,就派人來見荀吳。荀吳說:「看你們的臉色還不錯,說明城中生活不是很困難,還可以堅守。請你們回去修城再戰。」左右勸他說:「人家把城池獻出來了我們卻不取,卻還要在這裡勞民屯兵,這如何向國君交代呢?」

荀吳回答道:「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向國君交代。假如攻取了一個城邑而使民心怠慢,那將來如何管理這個地方呢?以一個城邑為代價換得民心的怠慢,還不如不去攻取。要知道,民心怠慢就不會有好的結果,棄舊也不吉祥。鼓人能忠於他們的君王,我也能忠於我的君王。因此,按義行事就不會有差錯,對好壞的評判也不能隨時改變。這樣我們既可以得到城邑又能讓民眾知道什麼是義,讓鼓國人對我們至死也沒有二心,不是更好嗎?」

晉州市為春秋時期鼓國之地。圖為晉州市在河北石家莊市的位置。(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Jeffl at Chinese Wikipedia/Wikimedia Commons)

過了些時日,鼓國國民糧食殆盡,荀吳才下令攻城,征服了鼓城,而且沒有殺一個人,只是將鼓國國君鳶鞮俘獲後帶回了晉國,鼓國成為了晉國的屬國。

在現代人看來,征服更多強調的是武力威懾,這只有通過刀光劍影才能實現,因此才把攻城略地、窮兵黷武當作榮耀。而且對於並非出於正義之舉的叛亂之人往往予以褒獎。殊不知戰爭的最高境界不是武力上的征服,而是心理上的征服,對於小人的褒獎就在顛覆善惡是非的標準。先秦時期的荀吳等君子所為無疑會引發我們的思考。

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孫子就說過:「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誠如斯言。@*#

參考書目:《左傳‧昭公十五年》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