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神寫照足千秋 氣韻生動人與仙

文/Erin Wang
晚清《緙絲賀壽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晚清《緙絲賀壽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顧愷之在《論畫》中提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台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幾千年來,「傳神」是中國人物藝術作品的核心,也就是說,藝術家在創作中並不注重準確的體態描繪,而是力求把握人物的精神和氣韻。正如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評價,「虛空中傳出動盪,神明裡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是中國藝術的一切造境。」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在展出一批中國藝術作品,著力於探討中國傳統藝術中對「人物」的傳神寫照,即「傳神:中國藝術中的人與仙」特展。

展覽共有三個展廳,第一個展廳的主題是「嬰戲」,表達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對「多子多福」和「傳宗接代」的文化觀念;第二個展廳的主題是「日常生活」,展現了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情景、歷史和傳奇故事中的名人逸士;第三個展廳的主題是「道釋」,體現了古人敬神修仙的精神層面。

本展陳列文物數量超過120件(組)。由於部分展品年代久遠,不宜長期展出,展品將分前後兩期陳列:第一期從2018年8月9日至2019年5月26日止;第二期從2019年6月1日展至2020年2月23日。展品涵蓋北宋至晚清時期的紡織品、漆器、玉器、瓷器、金屬器和竹木器物等,其中既有廣為人知的大師名作,亦有鮮少露面的罕見之作。

純真妙趣 「嬰戲」百態

中國古代,無論是鐘鳴鼎食的貴族、詩禮傳家的士大夫,還是平常百姓人家,都希冀「多子多福」。在一定程度上,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家族發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幸福」的民俗涵義。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年終歲首時將「多子多福」的期盼融入藝術作品中,如年畫中的「嬰戲」圖。年畫之外,「嬰戲」主題也廣見於織品、漆器、玉器、瓷器等工藝品和生活用品中。這些藝術作品中的嬰孩往往可愛淘氣、天真爛漫。他們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本次展覽中的清代緙絲《百子圖》,是費時耗工的大型絲綢彩色掛毯。這種精心巨作,應原為富貴人家所有,掛置於住宅廳室間作牆面裝飾用。作品頂端是一對鳳凰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雙鳳朝陽」圖,寓有「吉祥」和「前途光明」等美好涵義。雙鳳圖下方是朵朵祥雲。祥雲間畫有「麒麟送子」圖——一個手持如意的孩童身騎麒麟,含笑而來。

清朝緙絲百子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清朝緙絲百子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中國民間認為麒麟為「仁義之獸」,積德人家,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

祥雲之下,孩子們或射箭,或划船,或釣魚,或獵鷹,或騎馬,或放箏,或演奏樂器,或閱讀等,展現著一個活潑天真、無憂無慮的童稚世界。掛毯中共有83個兒童,姿態各異,生動輕靈。整幅作品人物線條簡約流暢,色調柔和,作工細緻,彰顯出織匠的巧思設計和高超技藝。

清朝緙絲百子圖(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這次展覽中有一幅元末明初的《嬰戲圖》。畫面上方是皇家花園的一角,四個小朋友在歡樂地滑木製滑梯,滑梯下方的地面上散落着小鐃鈸等兒童玩具。畫面中央左側兩個小朋友右手持馬鞭、左手拉著馬頭韁繩,胯下騎著「竹馬」模仿大人馭馬馳騁的模樣。他們的「竹馬」有著製作逼真精緻的「馬頭」和方便移動的木輪「馬腿」。

畫作正中的亭閣台階上,一個拿著中國傳統玩具「波浪鼓」的男孩,正在「呼朋喊友」,不亦樂乎。亭閣下方有三個小朋友在鬥蟋蟀。畫面左下方兩個孩子正在比劃習武。林林總總,圖中共有22個小朋友在皇家花園中玩著多種遊戲。

這些藝術作品中,兒童明清的雙眼,不染塵俗的澄淨童心,似乎在提醒人們存一片天真,回歸人之初的「本真」。道家聖典《道德經》中,嬰孩為道祖所推崇。所謂「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嬰孩的純真狀態被認為是道家修煉者所尋求的至高境界。

名人逸士 民俗生活

中國藝術作品中,古人日常的生活頗為雅致:春花秋月,琴棋書畫,品茶遊園等,再現了古人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奔忙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本展中出自明萬曆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愛蓮圖盤,描繪了一位文人端坐在蓮花池旁的樹下,恬然望著書童在蓮池中採擷蓮花的情景。畫面整體流暢自然,讓人感受到畫中人內心的安靜與淡然。

與此同時,人們觀畫即會聯想到宋朝文人周敦頤。他在名篇《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蓮,花之君子者也。」千百年來,周敦頤的《愛蓮說》被世人廣為傳頌,勉勵著中國人堅守真理和道義,始終保持「如蓮」般的高潔美德。

節慶也是常見主題。來自清朝的緙絲龍舟競渡圖,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端午龍舟競渡的風俗情景。圖中壯觀寬廣的河流為「放生河」,五艘龍舟昂首翹尾在河中競渡,龍船裝飾華麗,舟中頂層設亭,亭內達官貴人在觀看比賽。行進中的龍舟、空中飛揚的旌旗、眾多動態的人物,讓觀畫者似乎能夠聽到震天的鑼鼓聲,感受到緊張熱烈的競渡氣氛。

清緙絲龍舟競渡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清緙絲龍舟競渡圖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敬神修身 道釋仙佛

佛陀、羅漢、觀音、福祿壽三星、仙人等佛家和道家神仙人物,也是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中的常見人物形象,這體現了古人敬神修仙的精神內涵。畫作中除了神仙,往往有優美的「仙境」,也就是中國古人理想中的天國世界。

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中,一套大明弘治素三彩「佛陀涅槃與侍從群像」是最為讓人震撼的展品之一。此像由一件群雕像和五件單體人物雕瓷像組成雕塑群,再現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時的場景。當日為黃曆二月十五日,即「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時,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已去世,佛陀身邊有八大弟子。吉祥臥中的佛陀,身金黃色,面容圓潤飽滿,神態寧靜安詳。八大弟子或坐或跪或立,他們捶胸頓足,抹淚悲哭,神態虔誠哀慼。

明弘治 三彩佛涅槃組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明弘治 三彩佛涅槃組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素三彩瓷,即以黃、綠、紫三色為主色調,紅色排棄在外,其色淡雅,故顯得素淨優雅。素三彩中的「三」乃「多」之意。明代素三彩存世作品較少,素三彩人物瓷雕堪稱稀有,而如此多的素三彩人物群雕組像更是難得一見。迄今所知,這套「佛陀涅槃與侍從群像」是明代素三彩唯一存世完好的人物群雕組像,可以說是明代文物珍品中的珍品。

明早期陳彥清造「鎏金銅老子像」亦是一件重要展品,尊身帶造像藝術家陳彥清的款識,是鎏金銅藏品中帶陳氏款識的罕見之作。陳彥清是元末明初的造像藝術名家,錢塘 ( 今杭州 ) 人。他曾受封進京,為皇家製佛像供器。本尊銅像造工精妙,鎏金瑰麗,道袍衣褶造型自然。中國古代有「修佛」、「修道」的傳統。老子就有靜坐修道的習慣。銅像中老子頭戴法冠,在法座上冥想靜修,面相祥和莊嚴。

明早期 陳彥清造鎏金銅老子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老子之外,八仙亦是中國文化中廣為流傳的道教神仙。本次展覽中的明代「八仙賀壽圖托盤」便是實例。圖中,八仙在松柏臺上集會,仰望雲間「壽星」、口頌祝詞。托盤上的松柏壽石、仙禽蟠桃、祥雲瑞靄等景物圖,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均有「祝壽」的涵義。

明朝黑漆嵌螺鈿八仙賀壽圖托盤,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中國藝術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民俗信仰,蘊含著中國古人敬神、修身、為忠、為善、為孝等精神理念。在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這些人物形象通過繪畫、織品、玉器、瓷器等載體,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寄託。@*

──轉自《時尚精英ELITE》

點閱更多精采展品;點閱【時尚精英ELITE】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余心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 中國古人認為,文化是由神傳給人類的,文明成就來自神啟。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近日開幕的「帝國時代:秦漢中國藝術」特展上,眾多格調高古、技藝精湛的文物,在在體現出這種理念。
  • 17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幻想與巴洛克精神不謀而合,使得中國風設計風靡於藝術的各個領域。繪畫、工藝品、家具乃至室內裝飾,無不通過壯美、宏大的外型,流露出濃郁的東方趣味,展現了有別於西方傳統的藝術特質。
  • 華貴典雅、盛行北歐的緙絲壁毯這種藝術形式塑造了文藝復興和歐洲的精神內涵。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