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隨筆

吳惠林:「師道」今昔談

敬師奉茶表彰尊師重道。(大紀元)

【大紀元2018年09月26日訊】9月28日是台灣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不過,這個節日似乎愈來愈不受重視,四年前我曾發表〈教師節名存實亡嗎?〉用的問號,應可改為肯定,甚至是感歎號了。「尊師重道」不被肯定可能是主因,而「師道沈淪」則是核心課題,由吵嚷9個月的「台大校長聘任」這一案更可見一斑。

該案早被列入「政治攻防」,完全漠視「師道」,將「道德」摒除在外,而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更被置於腦後。我們知道,「道德」早已在社會中若有若無,而且不只在某個社會,幾乎全人類社會都如此,由「道德一斤值多少?」已被琅琅上口也可了然了。你對年輕人提道德,更會被嗤之以鼻呢!

年輕學生輕乎品行道德,原因眾多,而學校教育和老師的教導及身教應是重要原因。那麼,老師的角色,或者「師道」到底是什麼?最熟悉和最被稱道的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其《師說》中所說的吧!全文第一段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認為講授學業、教人讀書、熟習斷句點讀是「小事」,傳道則是「大事」。至於誰能當老師,韓愈認為,不論貴賤、年長、年幼,誰有道,誰就能當老師。這與「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就是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幾乎是一樣的。

何為「道」?西元前500年左右,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亦即,可以說出口的「道」並不是恆常的道,也就是說「大道無形」,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為師者本身就擁有道,而道德不就是最基本的道嗎?

今日的教師節,是訂在孔子的生日,可見現代人認為孔子就是教師的典範,但由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名言,可知孔子認為人人都可為人之師,也是說任何人都有可被學習、教別人之處。究竟什麼時候開始,教師或老師才成為一種專業、不是輕易可當的呢?

好早以前、私塾、家教、學堂就出現,都聘請老師當家教或教一批學子,這應都屬民間,到後來才有公學堂,直至演變為今日政府負責學校教育,老師要有證書才能當,而要取得證書需具有起碼的專業知識並經檢定合格。如此,或者物以稀為貴或老師真有讓人尊敬之處,「尊師重道」就一直深入人心。

不過,自魏晋南北朝出現科舉制度以來,讀書的目的就愈來愈明顯主要為了「名利」,於是功利主義越來越盛行,老師傳的「道」逐漸向功名利祿集中,講授的學業知識、解答的疑惑也聚焦於此。韓愈眼中的「大事」逐漸變質,而爭權奪利、欺騙、爾虞我詐也司空見慣,「為五斗米折腰」、「一切向錢(權)看」、「趨炎附勢」更是赤裸裸的現實,教師地位的隕落毋寧當然。

其實,早在宋真宗的《勸學詩》中就明寫著:「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將讀書為的是「功名利祿」寫的淋離盡致,而師道是「賺錢成名之道」也就非常自然了。

到明朝又出現「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揶揄諷刺話語,顯示師道再往下落。那麼,如今是否又更為沈淪呢?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