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戲曲學(四)「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戲曲學:湯顯祖講究自然音律

作者:曾永義

湯顯祖(1550年─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66
【字號】    

對此音律問題,著者從湯氏所體悟的觀念看來,他所講求的其實是「自然音律」而非「人工音律」。所謂「人工音律」是經由人們的體悟逐漸約定俗成終於製定的韻文學的體製規律。體製規律是由字數、句數、長短、句式、聲調、韻協、對偶、語法等八個因素所構成。就詩詞曲而言,可以說規律越來越謹嚴。譬如聲調,古詩不講求,近體詩產生平仄律,詞仄聲分上去入,北曲平聲又別陰陽而入聲消失。所謂「自然音律」,是指人工音律之外,無法訴諸人為科範的語言旋律。丁邦新先生〈從聲韻學看文學〉一文中,稱「人工音律」為「明律」,「自然音律」為「暗律」。他對於「暗律」有極其精闢的見解,他說:

暗律是潛在字裡行間的一種默契,藉以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感受。不管散文、韻文,不管是詩是詞,暗律可以說無所不用。它是因人而異的藝術創造的奧祕,每個作家按照自己的造詣與穎悟來探索這一層奧祕。有的人成就高、有的人成就低。

可見自然音律的道理是相當奧祕而不可明確掌握的。而我們可以斷言的是,文學成就越高的作家,越能掌握自然音律,使得聲情與詞情相得益彰。著者有〈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一文,詳論詩詞曲中的人工音律與自然音律。指出「拗句」、「選韻」、「詞句結構」、「意象情趣的感染力」都屬「自然音律」的範圍,都是格律家說不出道理而其實是構成語言旋律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只「斤斤於曲家三尺」,也未必能使聲情詞情完全相得益彰。

著者另有〈《九宮大成北詞宮譜》的又一體〉一文,以其仙呂調隻曲為例,檢視九宮大成之「又一體」滋生繁多的原因,發現有「誤於句式所產生的又一體」,有「誤於正襯所產生的又一體」,有「因增減字所產生的又一體」,有「因攤破所產生的又一體」,又有「合乎本格而誤置的又一體」和「併入么篇而不自知所產生的又一體」。也就是說,譜律家於「曲理」未盡了了。若此,所製定的「格律」焉能一一教人遵循?

於此,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諸家對湯顯祖不守「曲律」的非議:沈璟譏刺他韻協不謹嚴四聲不諧調。臧懋循說他北曲「音韻少諧」。王驥德說他「詘於法」,包括「賸字累語」和「字句平仄」的訛誤,以及字音字義的偶然錯失。沈德符指他不遵循譜律製曲和混用韻部。張琦指他不講求平仄律以致「入喉半拗」。黃圖珌也批評他「調甚不工,令歌者低眉蹙目。」到了吳梅更認為《牡丹亭》在曲律上有出宮犯調、聯套失序、句法錯亂和襯字無度等毛病。

綜觀這些「非議」,無不就「人工音律」的立場出發,而誠如上文所云,曲譜所製定的格律,未必可完全遵守,而湯顯祖重視「自然音律」,使之與「人工音律」巧妙諧調,若一味以「人工音律」來衡量,就難免有時格格不入了;更何況「譜律」越來越森嚴,執此以考究諸家,何人能逃避批評?王驥德《曲律》卷四〈雜論第三十九下〉:

(詞隱)生平於聲韻、宮調,言之甚毖,顧於己作,更韻、更調,每折而是,良多自恕,殆不可曉耳。

王驥德對沈璟頗為心儀,對他都有如此批評,何況其他!可見「詞隱」講了一輩子格律,不止因之「文采不彰」,而且也落得嚴於責人卻「良多自恕」的批評。王氏《曲律》卷四又說到「詞隱《南詞韻選》,列上上、次上二等。所謂上上,亦第取平仄不訛,及遵用周韻者而已,原不曾較其詞之工拙;又只是無中揀有,走馬看錦,子細著鍼砭不得。」接著舉友人吳興關仲通「帙中人所常唱而世皆賞以為好曲者,如『窺青眼』、『暗想當年羅帕上曾把新詩寫』、『因他消瘦』、『樓閣重重東風曉』、『人別後』諸曲」,加以仔細的「評頭論足」,其中提到諸曲語句,有云:

詞隱亦以為「不思量寶髻」五字當改作仄仄仄平平,「花堆錦砌」當改作去上去平,「怕今宵琴瑟」,琴字當改作仄聲,故止列次上。

像這些「人所常唱而世皆賞以為好曲者」,譜律家如沈璟、王驥德者,執其「斤斤三尺之法」以衡量,而竟亦紕纇繁多,則曲壇並世無出其右的湯顯祖,既享盛名,「樹大招風」,焉能不受較諸他人為多的非議?

我們於此又再進一步回顧南戲初起時的情況。徐渭《南詞敘錄》云:

今南九宮不知出於何人,意亦國初教坊人所為,最為無稽可笑。……「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畸(當作疇)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即其技歟?間有一二叶音律,終不可以例其餘,烏有所謂九宮?必欲窮其宮調,則當自唐宋詞中別出十二律、二十一調,方合古意。是九宮者,亦烏足以盡之?多見其無知妄作也。

可見南曲戲文初起時只是雜綴時曲小調搬演,根本無宮調聯套之事,而且「順口可歌」即可,亦無所謂調律與韻書限韻。慢慢的,應當是從北曲雜劇取得師法吧!經過音樂家和譜律家的琢磨研究,才逐漸訂出許多規矩來。所以如果拿出後世形成製定的森嚴「法律」,去挑剔前代作品的話,那麼《琵琶記》只好是「韻雜宮亂」了。張師清徽(敬)《明清傳奇導論》一書,於三編第一章〈明代傳奇用韻的研究〉中,以毛晉(一五九九~一六五九)編《六十種曲》為範圍,以《中原音韻》為標準,考察明人傳奇用韻的情況,發現「十九韻部中,除了東鍾、江陽、蕭豪三部沒有和其他韻部發生糾葛的表現之外,其餘十六部……相互間的鉤籐纏繞,不一而足,令人耳迷目亂。統計下來,共得三十八目,一千一百四十七條。……犯韻最多的是支思、齊微、魚模,這一項有三百一十七條;真文、庚青一百四十三條次之;先天、寒山、桓歡一百三十八條又稍次之。」則明人於傳奇之用韻,幾乎無一人無毛病。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舊傳奇時代,作者製曲大抵「隨口取協」;萬曆以後沈璟等譜律家,方才提倡以北曲晚期形成的韻書《中原音韻》作為押韻的依據,直到清代李漁尚且有相同主張。若以《中原音韻》為「斤斤三尺」加以衡量,則焉能不犯韻乃至出韻者?明乎此,那麼《牡丹亭》在那「譜律」尚未建立絕對權威的時代,湯氏創作時保有南戲「遺習」也就很自然的了。而如果欲以沈璟所認定的譜律,乃至於往後因戲曲之演進更轉趨森嚴的律法來「計較」《牡丹亭》,則其格格不入,也自是意料中事了。而如果拘泥譜律之聲韻格式打成曲譜,再以《牡丹亭》之曲詞以就此曲譜,則焉能不拗盡天下人嗓子?(本文限網站刊登)

──節錄自《戲曲學(四)》/三民書局

《戲曲學》書封/三民書局提供
《戲曲學》書封/三民書局提供

(點閱【 戲曲學】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戲北劇孕育的溫床就是「宋、元」的瓦舍勾欄,而促使之成立發展的推手就是活躍瓦舍勾欄中的樂戶和書會。而「宋、元」之所以瓦舍勾欄興盛,其關鍵乃在於都城坊市的解體,代之而起的是街市制的建立。
  • 不知誰說的,大學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但到了大三,已是夕陽無限好了。因為過了這個暑假,到了明年驪歌唱罷,出得校門,就前途未卜了。
  • 狗,多可愛的小動物,我多麼希望有這麼一個寸步不離的好朋友。可是現在我還不知道牠在哪兒。也許牠還未來到人世,也許牠已經出生了。
  • 每回我家母貓生小貓時,我媽媽總用一個深深的大木桶,拿舊衣服墊得軟軟的,放在她自己床邊,讓母貓帶著小貓睡在裡面,不受一點打擾。
  • 「妝扮」是戲劇的要素之一。我國自從優孟為孫叔敖衣冠,巫覡為〈九歌〉中的神靈以來,已啟戲劇妝扮的先聲。戲劇的妝扮,演員的性別和所飾演的人物,不必求其一致﹔也就是男可以扮女妝,女可以扮男妝;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若考其源起,觀其時代風氣,那麼對於我國古典戲劇的了解,必然有所助益。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