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當老發生時,只能絕望嗎?

不管你是上流還是下流老人,你所害怕的事,都將成為美好的禮物

泰戈爾說:「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fotolia)

終有一天,你我都將步入年歲的荊棘之地,

學習做一個懂老的人,人生下半場都將無憂且無懼!

◎ 身為老年人,改變的第一步,便是從社會文化加之於我們的偏見和框架中解放出來,並且記住我們所展現的獨特性。

◎ 靈魂覺知讓我們以智慧跟開闊的視野去審視我們到底是誰。這樣的練習打開了我們的眼光,接受更大的自我是存在的,將我們的老化過程變成提升精神心靈的機會。

◎ 安靜地坐在大自然,教堂或廟宇,或者只是看著天空。無論選擇什麼方式,在你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切而感到煩惱時,這都能對你有所幫助。當我們從中獲得了一點平靜,便能開始面對老化時通常會有的恐懼。

◎ 沮喪的經驗都是為了即將到來的事情做準備。

◎ 只要我們能對自己傾向眷戀過去、歎息未來的習慣保持警醒,便可以學著用驕傲、優雅、幽默的態度接受自己的身體,就像蛇蛻去外皮一樣脫掉舊觀念。

◎ 當你感到疼痛時,試著學習去歡迎它。如果你能學會放鬆地迎接這些經驗,不要急於把痛苦推走,便會發現你感受到的痛苦開始轉變了。

◎ 趁離老年尚有一段距離時,開始練習將自己從文化社會期待中釋放出來、專注在自己本身的價值,能幫助我們在年老時、需要時,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已經強化並且調適完畢的狀態。

◎ 我們愈是與目前老年人的身分和平共處、擁有回憶但不讓自己回到過去,便愈能感受到自己正在真切地活著。

◎ 當年紀漸長、失去優勢,我們愈需要有意識地悲傷,唯有學習該如何悲傷,我們才有擺脫過去、回到當下的機會。

◎ 雖然我們會選擇避開令人驚嚇的事物,但更有效的方法其實是盡可能去接近恐懼感─把我們對未來的想法帶回當下,以便消除恐懼。

難得任性

在面對老年的明槍暗箭時,我們必須讓自己從世俗觀點看來「反覆無常」,而當我們的需求改變時,也要適時調整我們的計畫跟態度──既然老年一定會帶給我們許多驚奇,我們便應該讓自己的行為更有彈性,而不是更加固執。

事實上,讓自己任意的反覆無常,是老年時一項很棒的恩惠。我們想怎樣古怪或隨興都隨我們,想發點瘋,將自己從固定的行為中釋放出來也可以。

有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正好表達出我現在所講的,珍妮‧喬瑟夫(Jenny Joseph)的這首詩是講述她試圖在這把年紀如何古怪地取樂,這首詩叫做〈警告〉(Warning):

當我變成老女人時,我要穿紫衣、戴紅帽,我知道,跟我一點都不配。

我要把零錢都拿去買白蘭地、夏日手套還有緞帶涼鞋,把錢花到沒剩半毛可以去買奶油。

累了,我就坐在地上。

拿一堆店裡的樣品,亂按警鈴,拿了枴杖就跑,來彌補我年輕時的過於嚴肅。

穿著室內拖鞋在雨天外出,偷摘別人花園裡的花,學著吐口水。

你可以穿著廉價上衣,讓自己變胖,一次吃下三磅的香腸,或是一星期只吃麵包配醃菜,把原子筆鉛筆、啤酒杯墊,還有其他的東西一起藏在盒子裡。

嗯沒錯,但現在我們要換上讓我們看起來一本正經的服裝,付租金,不在街上罵髒話,做孩子們的好榜樣,邀請朋友晚餐,讀報紙。

但也許現在我應該先開始練習了,好讓認識我們的人在之後看到我們年老,瘋狂穿著紫色衣服的樣子時,不至於太過驚訝。

父親的時間

當我父親接近九十歲時,有一次我帶他去荷利森鎮兜風,這個鎮位於波士頓外圍。當我父親還是小孩的時候,他的祖父─也就是我們家族中第一個從歐洲來的人,在荷利森鎮有一塊田,我迫不及待想帶父親回去看看那塊地方,想敘敘舊日時光。當父親還小的時候,跟家人在波士頓北端租屋,而他的祖父每每會與他們在車站碰面,用馬車載他們去農村。

再帶父親重遊那段路徑,應該會是一段很棒的小旅行。我在鐵路站翻看一些舊地圖,找尋那塊農田現在在哪裡,然後就開車載父親過去。到了之後,我們發現農舍不見了,只有一些破舊的木板,父親不太說話,只是不停的環顧四周,好奇自己是否迷了路。當我們驅車離開時,他只是凝視著車底板,這讓我覺得非常失望!我花了一大堆時間,不怕麻煩地打給市政府等等機關,就為了找到那塊田地、就為了這段旅行,而現在,他就這樣忽視這一切!

之後,我突然了解問題所在:這段旅行對他起不了任何作用,這一天對他而言過得太快!我們是以開車的速度從車站來到農田,而不是以他記憶中馬車的速度。所以我決定重新開始,回到車站,我以兩輪輕馬車的速度慢慢開往農田。瞧,父親整個精神都來了!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訴說成打的故事:這是我下馬車的地方,我們以前在這裡摘蘋果……

父親有很多故事,但是當我們慢慢開車的時候,才能喚起他的回憶以及他對這些地方的記憶。這令我了解到,為什麼許多老年人總是感到自己格格不入,無法跟快速運作的世界接軌,正如老年人一直跟我抱怨的,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時間把他們拋在後面。

父親雖然有跟上時代的腳步,但他也需要回到過去,進入現實之外的一面,他沒有深陷過往,但是為了回想過去,就必須以他童年的速度移動。他不是想訴苦或是發出感嘆,他只是想回憶舊日時光而已。

作者簡介

羅摩.達斯 Ram Dass

於六○年代離開了哈佛大學的教職後,另闢了一條屬於精神、心靈領域的蹊徑,並以其暢銷兩百萬冊的指標性書籍《活在當下》,形塑了一代人的覺醒意識。為哈努曼基金會及瑟華基金會的共同創始人之一,舉凡環境保護機構、具有社會意識之企業團體、臨終者,都是他合作的對象及工作的範圍。授課之處遍及全國,目前落腳在北加利福尼亞州。@(節錄完)

──節錄自《當老發生時,只能絕望嗎?》/柿子文化提供

(《當老發生時,只能絕望嗎?》書封/柿子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