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話丹青】(19)

透過美術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

作者:曹醉夢
宋朝 馬遠 山徑春行。(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25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者按:人的一生無論貧富貴賤,都要面對一些困難,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好的心態和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生活,現代孩子成長環境較為優越,但克服困難能力、吃苦、耐心、細心和恆心相對較弱,另外,學習中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一直是大家關注的。

曾任大陸美術學院教授的曹醉夢先生針對此類問題,提出利用繪畫教學培養學生的「三心」(細心、耐心、恆心)與三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作者以問答方式分享他的美術教學理念。

問:有家長說,我的孩子沒有繪畫天賦,也不想當畫家,學畫畫有意義嗎?

曹醉夢:無論大人、孩子學畫畫不應停留在「畫畫就像當畫家或就想上美術院校」的認識上,學畫畫有成為畫家的可能,但學畫畫不一定都能當上畫家,社會的結構與分工中,畫畫是少而精的職業,因為藝術這東西是太強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

其實畫畫有很多的好處,畫畫時羈絆太多反而都畫得不會太好,藝術在心理放鬆狀態下才能進入到最佳的發揮臨界點,畫畫也是壓力釋放的過程,有時甚至是情緒的宣洩,當然畫畫是一種語言的言說,大人孩子都需要與人、社會交流,用畫畫的方式表達心聲有不可代替性,是語言做不到的,因為語言的辭彙有限,好多心理反應是語言言不明的,比如手被刀割破的感受、孩子擺了一個很壯觀的積木只因最後一塊而失敗的沮喪心理、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的欣喜狀態……文字的描述和形容極其有限,沒有比畫畫作為釋放轉嫁點更直接的了。畫了一幅自己滿意的畫,哪怕技法不是很成熟,每每看到這個「勞動產品」心裡都會有一種「欣欣然」。有時可以有自己的小祕密在畫內,打開的密碼只有自己知道。

一個空白畫面沒有任何矛盾元素,畫者有權去任意塗抹經營,對結果負責,好壞的責任推給別人也不可能,逼迫孩子在沒有父母的干預下,獨立做一件讓家長認為我「行」的活動,這是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全局計劃、唯美、克服困難能力等品行最快、最直接,又有情趣的遊戲。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包攬下,動手能力弱,做一件事情總要依靠大人,反正做不好會有大人承擔結果,自己的責任不願承擔,抱怨別人的理由太多,做事虎頭蛇尾、粗枝大葉、毛毛草草,沒有堅持把事情做好的恆心與毅力……畫畫能讓家長、孩子發現這些問題,並且畫畫會糾正這些毛病,良好的習慣都是這個年齡段養成的。

所以我說畫畫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畫畫的過程是時刻解決畫面矛盾的過程,摒棄不美的線條、形象、完善統一畫面、處理局部細節、鍛鍊色彩搭配組合、培養高雅審美心理等都可以通過畫畫得到鍛鍊,內心深處的唯美思維會讓孩子向上,思想健康,當然,此時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把孩子領到審「醜」的路上,那不如不學。

問:學畫周期很長,選擇畫什麼,怎麼畫?對素質能力的提高有用嗎?

曹醉夢:畫畫不是快餐盒飯,而是要有咬定不放鬆的恆心與毅力,這是一個人立足社會好的性格品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這個,歷史上的成功者無不如此,他們不一定是成功的畫家,但對畫畫不外行,成功經驗裡一定有畫畫對他影響的影子。

成功者的經驗中有個共性,那就是卓越的處理調配全局的能力,克服困難、尋找解決難題突破口,和在繁雜無序中找到規範理順事情的手段。任何事情都有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其它的矛盾就會自動在全局中「順暢」起來,而不是一個一個去解決所有的矛盾,這是個「巧勁兒」,通過畫畫處理畫面,人會養成這個習慣,

一次國畫課上,我讓大家用石、梅、竹、蘭組合創作,有的學生把上述元素畫的面面俱到,單個看都很好,梅像梅、竹像竹的,當然畫得很辛苦,但整體看零散,元素間沒有呼應和避讓,主次不分,因為沒有虛的襯托,認為主要的梅花費盡全力也不突出,費勁不討好。而有一個六十多歲的大姐,把梅花處理成中景,畫得精緻,把石竹蘭分組推到遠處,用率意用筆不拘泥於形象的「像」,又能看出是蘭和竹子,推得很遠,一下子突出了梅花,和後面的蘭竹相得益彰,虛實相生,整體感很強。在國內教學時一位國企大廠的辦公室主任,通過畫畫放鬆心理,換腦休息的同時,國畫的虛實相生和避讓協調互助的畫面處理,使得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解決問題和處理矛盾的「靈感」。

當然,痛快淋漓的用筆和色彩,短時間見效的寫意畫會讓人別有一種「快意」。

畫畫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這個時期是枯燥的,忍耐堅持的過程就是成功的一半了,國版油雕加二水(水粉、水彩)是大畫種,是大戲,不是小品;是大道,不是野狐禪;是正宗的南北大菜,不是煎餅卷大蔥。基礎是素描和色彩的練習,不論大人孩子選擇好的學習方向很重要。不能一時興起的任意塗抹,要遵循嚴格規範的專業技能技法要求,這就要求學生的專業練習不能太任性,太強調自我的感受,不愛接受專業訓練就走偏了,老師存在的意義一定要體現,不是學生來了隨便畫,畫什麼都行;所以我不贊成十多歲還畫裝飾畫,還用蠟筆、彩鉛、油畫棒、馬克筆,我也不贊成用丙烯色。走大雅之路,別走小裡弄。

我很看好明慧學校傳統文化承傳的教學模式和理念,這裡能讓學生的心靜下來,在別的學校我也任過課,覺得這裡的傳統味更濃,有全日制學校的味道,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不躲避,會直面負責,這也是讓家長滿意的,《醉夢畫室》在這裡的課程都是根據每個學生個性特點和家長要求而設計的,如,同一組靜物寫生,對不同學生要求不一樣。這樣做就是看準學生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利用畫畫改正,一來畫技提高了,二來會讓學生養成好的做事態度。一個15、6歲學生,學畫6、7年,上學期來時我檢驗她的畫技,構圖總是鬆鬆垮垮,傻大糙,且不論畫的時間長短,都是半成品,進行不下去,對細節的觀察不敏銳,可以說這些問題不解決,這個年齡可能走不下去了。課堂上對她的要求是構圖規律和精采細節分析訓練,不要求每次要完成一張似乎完整的畫,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她漸漸找回了學畫的正確方法。@

(點閱【醉夢話丹青】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之文化源遠流長,約2500年前,繪畫藝術就以竹木、皮帛、粉牆為依託介質,就形成以毛筆蘸黑墨、行筆成黑線做為造型方式,用極為抽象的筆墨語言來表達畫家豐富的情感,夯實了較為完備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雖經朝代的數度更替、社會文化的扭動、外夷文化的侵蝕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動這種繪畫方式的表達秩序,一些想改變「她」的人都沒有成功過,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大大不同於其他繪畫語言的敘事方式。
  • 中國千餘年可考的繪畫史上,對冰、雪、霜的描繪無明細的「質」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間的反襯法表現,讓觀眾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畫面的可視性和觀賞性,產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冰雪畫則彌補了這個空白,對冰雪霜的表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是對中國畫表現空間的有力補充,至今,其對冰、雪、霜“質”的表現仍是其他畫種無法企及的。
  • 《轉生千載桃李柿,幸哉終成笛子料》作於1999年,是年秋,筆者來到河南安陽的舊稱相州的永和鄉孝悌裡岳家莊(今菜園鄉程崗村),在岳飛故里,油然而生的感慨、難掩的情懷夾雜著莫名的眼淚,湧動著創作的激情,似乎追隨到了什麼、回憶起了什麼……這種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情緒折磨著自己,言之、歌之、舞之、詠之,均無以明狀。
  • 顧愷之多才多藝,善作詩詞、精於書法,尤其擅長繪畫。因為他的才華多元,當時的人稱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他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 美國是大中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國書畫最多的地方,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為其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藏品規模可用宏富形容,僅經《石渠寳笈》諸編著錄的珍品就多達24件。正在展出的中國書畫精品特展(第二期)是該館為慶祝亞洲部成立一百週年而策劃,側重五代宋元的呈現,將至10月11日結束。
  • 中國畫重意境,是詩歌一樣浪漫的視覺形象。古代中國畫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煉人,用繪畫語言述說心事。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國人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種凝練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是中國畫家的專利。
  • 中國的繪畫,不求表面的精細與形的準確,有時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畫家用心在觸碰這個世界,其形象後面往往會產生無止境的聯想和能量釋放,這些與中國道家文化中的陰陽、虛實觀大有關係。
  • 孔夫子和學生。(公有領域)
    中國畫是根植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高雅藝術,來自於生活, 但高於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 江南是魚米之鄉,因為農耕的需要,牛隻處處可見,特別是水牛。當地的畫家若想畫牛,隨時都有機會仔細觀察牛的生態,舉凡牛的行、住、坐、臥,畫家們都可隨手拈來,一揮而就。
  • 中國畫藝術是要有深厚民族文化做積澱的,如同慢火烤地瓜,才能熟透,短時的猛火會燒成地瓜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