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江南舟上水碓 攻稻一舉三用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穀物加工——攻稻(三)水碓去殼去膜

水碓是住在山區靠河邊的人們所使用的,加工稻穀省人力十倍,人們都樂於使用。水碓的引水構件與灌田的筒車的引水構件有相同的結構。

水碓上放臼的數目多少不一,如流水少而地狹窄,便置兩三個臼。水流大而地寬闊,即使並列十個臼也沒問題。

江南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地區)造水碓之法巧絕。因為水碓就怕埋臼的地勢低會為洪水所淹,太高則水流不到。廣信府的造法是以一條船當地,打樁將船圍住,船中填土埋臼。要是在河的中流填石築壩,則安裝水碓便無須打樁圍堤了。更有一身三用的水碓,激水轉動輪軸,水碓的第一節轉磨成面,第二節帶動水碓舂米,第三節引水灌於稻田。這是考慮得十分周密的人製造出來的。

河濱用水碓地區有老死不見礱者,稻穀脫殼、去糠都始終用石臼。只有使用風車及過篩之法,到處都一樣。碾子以石砌成,碾盤、石磙皆用石。由人驅使牛犢(讀獨,小牛)或馬駒(讀居,小馬)拉碾。一牛之力,一日可抵五人。但入碾中的必須是極乾燥的稻穀,稍濕則將米磨碎。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原文

《天工開物》粹精第四——攻稻

凡水碓,山國之人居河濱者之所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樂為之。引水成功,即筒車灌田統一制度也。設臼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兩三臼;流水洪而地室寬者,即並列十臼無憂也。

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絕。蓋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則洪潦為患,高則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為地,橛椿維之。築土舟中,陷臼於其上。中流微堰石樑,而碓已造成,不煩椓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舉而三用者,激水轉輪頭,一節轉磨成面,二節運碓成米,三節引水灌於稻田。此心計無遺者之所為也。

凡河濱水碓之國,有老死不見礱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終始。惟風篩之法者無不同也。

凡磑,砌石為之,承藉、轉輪皆用石。牛犢馬駒惟人所使。蓋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極燥之穀,稍潤則碎斷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